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好文共赏>详细内容

好文共赏2024年第24期

发布时间:2024-08-02 信息来源:《特别关注》 浏览次数: 【字体:

解决内卷是个技术活

《韩非子·五蠹》里说:远古时候的人们不用种田,采摘野果和捕猎就够吃了,穿的衣服也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兽皮,所以人民生活安乐,每天都是岁月静好的样子。现在生产力增长,人们喜欢生孩子,平均下来一个人有5个孩子和25个孙子,导致无限增长的人口在有限的资源里争夺,付出百倍努力,才能得到普通的生活。

也就是说,努力程度和收入完全不匹配。这么下去迟早要出乱子。
    其实吧,韩非子在说内卷化的问题。

内卷是伴随人类共存的固定话题。只要狼多肉少,内卷就不可避免。而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偏偏又赶不上人类需求的增长速度,那么如何解决内卷,便是一个技术活。

社会、行业、单位,总要面对这个问题。

既然韩非子能提出问题,那么古代统治者肯定想到解决办法了。

回顾历史,解决内卷无非是三条路。

第一条路肯定是向外发展。

只要蛋糕的增长速度超过人类需求的增长速度,内卷就永远不会出现。

其实战国初期的内卷已经很严重了,每个国家的内部土地基本消化完毕,疆域也抵达地理边界,周围不是草原就是大海,放眼四顾,除了继续向外发展,再也没有出路。于是各国掀起变法高潮,统一天下的事情谁都不敢想,那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丝胜算,总可以吧?

竞争的结果是秦灭六国,虽然关东六国人民没享受到什么红利,但是秦国人过得很不错。不过秦始皇还没有满足,他继续派出军队攻占岭南和长城以北。让蛋糕大大的,人口少少的,总没有问题了吧?

到汉朝的时候,秦始皇做好的蛋糕被消化完毕,人口达到5000万,基本是当时生产力的上限。

然后呢,汉武帝开始四面出击,平定朝鲜、岭南、夜郎等地区,又动员汉家儿郎到西域屯田,要把水草肥美的西域和河西走廊也占下来。

这真不是皇帝穷兵黩武,实在是不向外走就没出路。

后来的唐朝四面出击,把秦、汉做过的事情再次做到极致,在朝鲜、日本、西域和突厥都留下了脚印。

第二条路是向内深耕。

这条路是从宋朝开始的。倒也不是宋朝不愿意走出去,只是宋朝实在走不出去。既然走不出去,就只能把已经拥有的东西开发到极致,所以宋朝以后的中国,一切都在向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比如瓷器和丝绸越来越精美,除了审美提高以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手工不好根本卖不出去。

又比如土地,以前国土面积大的时候,人们都愿意到平坦开阔的地方种地。后来国土面积不大了,人们在山沟沟里也开垦出小块土地,勉强能收获三天口粮。

总之,宋朝以后的一切都在向精细化发展,所有东西都被仔细雕琢,像一件件完美的艺术品。虽是易碎品,摆在台面上却很漂亮。

不过这条路到清朝也走不下去了。

因为清朝人口爆炸到4亿,这个数字是中国农业社会能承载的极限,而且清朝到处设置障碍,不让中原人口到边疆去。找不到出路的人们只能见缝插针,凡能长草的地方都开垦成农田,甚至家门前后也要种粮食,把拜访乾隆皇帝的英国使节马戛尔尼都震惊了。

清朝的人口数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口数量的巅峰,清朝也是内卷化最严重的朝代。唐朝人均占有土地近百亩,清朝人均只有不到10亩,可想而知清朝人有多穷。

康乾盛世也成了饥饿的盛世。

很多人都说清朝拖了中国发展的后腿,其实清朝的困局在于,向外发展走到极致,向内也深耕到极致,又由于人口太多不需要发展机器,反过来导致没有工业来容纳更多人口,结果就是4亿人困在东亚。

这不是清朝皇帝的问题,而是中华文明演进到这里,必然的结果。

所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优点和缺点的集大成者。

第三条路是公平。

凡是向外发展、向内深耕都到尽头的时候,国家便进入内卷的死胡同,对各种资源的争夺达到极点,大家都活得很苦。

于是,公平分配就成为人们的第一主题,而在经济和交通不发达的农业时代,最直接的公平分配方式就是农民起义。

这不是谁能够挑起来的,甚至和皇帝、大臣的贤明程度也没什么关系,而是事物发展到这个时候,几百年矛盾的总爆发,这就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说到底呢,冲破内卷的方法,一是技术进步拓宽边界,二是制度设计保证公平,除此之外再没有出路。


文章来源:《特别关注》

推 荐 人:机关党委 李红艳

推荐理由:在当今社会,“内卷”一词几乎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无论是职场、教育还是日常生活,内卷现象无处不在,它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人们在竞争的漩涡中越陷越深。解决内卷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去逐步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和落地。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以自身的不内卷打破整个社会的内卷,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