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务公开>业务工作>详细内容

“心灵原乡”桃花源与台湾同胞的深情共鸣

发布时间:2025-09-11 信息来源:常德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田间农夫、溪边村姑、吟诵老者……光影流转之间,仿佛从流传千年的《桃花源记》中翩然走出的景象,让台湾青年周女士不禁出神:“仿佛我就是武陵源人,蓦然闯入了仙境。”不久前,“青聚桃花源 同心共筑梦”常台青年实践交流活动在常德桃花源对台交流基地展开。那篇两岸学子共读的经典课文,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记忆。

近日,2025年海峡两岸记者湖南行联合采访活动举行。来自两岸及香港的40余名记者与特邀台湾青年自媒体人齐聚常德,参访桃花源对台交流展示中心。在留言墙前,众人驻足凝视,贴满墙面的便利贴上写满了台湾同胞的情感印记。一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根,也看到了未来”,道出无数人的心声,引发现场每一位参观者的深切共鸣。

桃花源,这座文化的“原乡”,正以它亘古的魅力与时代的温度,让两岸同胞的心灵在此相遇、相知、相通。

1  常台青年实践交流活动现场

沿青石板路漫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泛舟秦溪,体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境……当台湾青年踏上这片土地,穿越千年的文化之约,唤醒了血脉深处的共同记忆。

这份共鸣,在亲身体验中愈发深刻。

非遗工坊里,台湾青年林女士在传承人的指导下专注创作麻质画。她用狼毫笔蘸取胶水勾出轮廓,再细心撒上黄麻纤维粉末。当金黄的向日葵渐次绽放于布面,她不由惊叹道:“非常特别!原来传统工艺的质感里藏着千年智慧的密码。”古老技艺成为连接两岸心灵的桥梁。

这份共鸣,在真诚对话中实现融合。

桃花源里的“方言茶话会”充满欢声笑语。常德青年用方言念起“好灵醒(好乖)”“好沃人(好烫)”等词汇,台湾青年的模仿引来满堂笑声。手捧一碗醇香擂茶,两岸青年共饮共话,温暖的情感在此刻交融。台湾青年陈先生感动地说:“这碗擂茶的味道,让我想起奶奶做的点心,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那年我们来到小小的山巅,有雨细细浓浓的山巅……”在两岸青年音乐会上,台湾青年以一首《拜访春天》拉开序幕,常德学子回应以丝弦版《青花瓷》。全场合唱《明天会更好》,歌声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他们教我常德话,我教他们台湾流行语。聊到周杰伦,大家干脆合唱起来!”台湾青年叶先生笑着说。这些互动让“两岸一家亲”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可紧握的手、可依靠的肩,是共同展望的未来。

2  两岸青年音乐会现场

持续而深入的共鸣,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创新的平台搭建。桃花源对台交流基地通过一套精准、温暖、可持续的工作机制,将每一次心灵的触动,沉淀为长久而深厚的情谊。

“硬环境”夯实基础——高标准建设“对台交流展示中心”,将其嵌入景区核心游览动线,使每位游客都能感受到两岸交流的浓厚氛围;“软服务”精准浸润——推出专属通道、个性化讲解、深度非遗体验及定制接待流程,于细微处体现对台湾同胞的尊重与关怀。

3  两岸青年交流研学营活动现场

桃花源的共鸣效应,正持续扩展至更广领域。通过举办常台农业文化交流、“相约桃花源 携手向未来”两岸青年交流研学营、“两岸姊妹情·相约桃花源”妇女节、“台商沅澧行”等多元活动,常台交流合作已覆盖农业、青年、妇女、经贸等多维度。

近年来,常德市对台工作不断深化,推动台湾工业园落地常德高新区;组织台企参与各类展会、常德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创业大赛等,协助企业赴台开展商务对接,并积极参与两岸大健康产业上海论坛;对“湘台会”签约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助力化解施工现场环境优化等堵点难题;通过农业文化交流等活动,以经验分享、文化体验深化基层民众互动交流合作。仅2024年,常德有关方面就邀请台商来常考察8批次,全市新增台资企业3家,常台经贸文化交流走深走实。

从桃花源出发,两岸同胞正在共同书写更多“心灵契合”的动人故事,让桃花源不只是一个地理存在,更成为一个深刻的精神符号,永远驻留在两岸同胞心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