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党务公开>业务工作>详细内容

湖南创元铝业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发布时间:2008-09-24 信息来源: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

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是桃源县200110月引进的一家大型中外合资企业,主产电解铝锭、阳极制品和铸轧铝材。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立足高起点,着眼大发展,坚持走规模领先型、科技密集型、生态环保型和质量效益型的建厂路子,采取了边建设边生产、大投入大开发的发展模式。公司20026月动工兴建,20034月首条生产线投产,通过几年的滚动发展,支柱产业日益壮大,竞争优势不断增强,规模效益逐步发挥。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5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实现利税5.5亿元,电解铝的市场份额占到了全省的90%以上,创造了高速建厂、高效经营、高质发展的奇迹,被国家确定为鼓励做大做强的24家大型电解铝企业之一。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抢抓调控机遇,走高起点发展之路。2000年开始,为优化产业结构,国家严控电解铝项目上马,并逐步淘汰规模不大、技术落后的小型铝厂。这一宏观调控政策既提高了电解铝行业的发展门槛,也形成了电解铝市场供应的短缺,为发展新型铝业提供了难得机遇。200110月,湖南五强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友元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创业电力高科技有限公司、香港莱孚控股有限公司、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充分运用他们在电力供应、资本运作、铝业经营、工艺设计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联合组建了湖南创元铝业有限公司。公司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确立了“铝电联营、规模产能、源头治污、循环生产”的发展路子,并相继取得了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商务部的正式批文和明确支持。一是在产能设计上坚持规模领先。到2000年底,全国建成电解铝厂126家,其中85%的厂家产能不足5万吨。为了在众多厂家中脱颖而出,创元确立了“打造湖南铝都,跻身全国十强”的宏伟目标,规划到2010年,累计完成投资80亿元,形成年产电解铝40万吨、阳极16万吨、铸轧铝材8万吨、铸造铝材25万吨、年发电42亿度,年创产值100亿元的生产能力。20026月,公司正式启动了首期11.5万吨电解铝生产线建设,仅这一条生产线的产能就相当全省过去电解铝产能总和的2倍多,使创元一举跃升为全国大型铝材加工企业。二是在环保要求上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按照“三同时”要求配套环保设施和生产工艺,实现了污染排放的源头治理和全程控制。电解铝生产线采用国际先进的240KA大型预焙槽技术,火电厂配备了国际一流的脱硫装置。所有生产线均配有烟气干法净化回收和脉冲袋式除尘系统,主要污染物氟化氢、粉尘净化率达到98.5%以上。对铝业生产线的少量废渣全部进行了防渗漏、防冲刷和防扬散深埋处理。企业“三废”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经国家环保总局严格考核,以第二名的佳绩被列为首批符合环保规定的21家电解铝生产企业之一。三是在资源利用上注重节约高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行铝电联营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每年利用沅水梯级电站丰水期弃水电10亿度以上,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由于采用了最具市场竞争力的生产工艺,企业原料单耗、能耗等指标在国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水平,吨铝产品能耗比自焙槽低2000度以上,氟化盐消耗创造了行业最低,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此外,公司还将利用湖南系国内废铝主要集散地的优势,规划建设10万吨废铝回收重熔项目,直接用电解铝液配料铸轧和铸造,每年可节电1.8亿度。对火电厂的过火煤渣也将采取外销方式转化利用。通过降低能耗、循环生产,公司每年可直接获益1.5亿元以上。四是在流程管理上实行自动控制。积极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配套建设了厂区高速光纤主干网、生产调度电话站和车间生产岗位呼叫系统,引进装备了生产线自适应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实现了生产管理全程自动化。目前公司职工不到800人,仅为国内其他同类型、同规模企业的20%左右。

二、提升研发能力,走创新型发展之路。市场竞争既是产品的竞争,更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创元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创新意识,把提升研发能力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工程来抓,大力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开展校企战略合作。为寻求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公司与有色金属材料研发能力亚洲第一的中南大学、在电解铝生产技术研发上具有国际水准的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聘请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掘教授为公司首席科学家。并以科研院所为依托,联合建立了有色金属研究院、湖南铝业工程中心等科技研发平台,实行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保证创元能在第一时间内引进和应用国内前沿研发成果,有效推动了铝业科技产业化。如在电解铝的扩产上,公司就将在全国率先采用中南大学研发的当代最先进的300KA大型预焙槽技术。二是组建专业研发团队。早在20037月,公司就成立了研究发展中心,在全国范围广泛招募铝材研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技术力量,相继有近20名资深专家、博士和硕士加入创元,形成了一支勇于攻关、善于创新的科技队伍。同时,公司十分重视后续技术队伍的培养,与许多专业院校签订了优秀人才直供协议,这几年先后引进各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240多名。三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这几年,公司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长。在引进、消化国内最新科研技术的同时,积极开展集成创新和工艺改造,先后组织了多次重大科技攻关,开发出了13项先进技术成果,完成技改项目110多个。通过对阳极生产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节约项目投资4000多万元,每年降低运行成本600多万元。通过投料方式的创新改造,使空压和排烟系统每天节电1.4万度,每年降低生产成本120万元以上。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公司生产的“CYL”铝锭纯度达到99.7%,残次品率降低到0.1%,位居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注册交易产品,并打入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外市场。

三、注重产业配套,走集群式发展之路。为了创造11>2的整体效应,形成强大的竞争能力,公司狠抓了现有项目的成龙配套、深度开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延伸、产业关联、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子,实现了企业的集约型扩张、内涵型延伸。一是做大核心产业。电解铝是创元铝业的核心产业,公司一直坚持以做大做强电解铝项目为基础,致力打造集群发展的生长源和增长点。首期11.5万吨电解铝生产线是创元开工最早、建成最快、投资最大、产出最多的项目,目前日产铝锭310吨,日创产值690万元。为进一步壮大核心产业,公司还将相继启动20万吨电解铝续建工程、10万吨废铝回收重熔工程建设。按照规划,电解铝项目累计投资将达到50亿元,建成产能将达到40万吨,年创产值将达到80亿元。二是发展配套产业。公司围绕电解铝这个核心产业,大力开发上下游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铝产业链条。为了解决电解铝的生产原料问题,公司今年建成了16万吨阳极生产线,年创产值可达4亿元以上,属省内最大的阳极生产线。这个项目不仅可以满足30万吨电解铝的配套需求,而且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另外,阳极自产使每吨电解铝节约生产成本10%以上(不含技术创新)。在下游产品开发方面,公司去年启动了8万吨铸轧生产线建设,25万吨铸造生产线也在规划设计之中。这两个项目主要用于生产高档铝材,产品不仅可以促进电解铝的加工增值,而且还将填补省内空白,减少进口需求。三是建设关联产业。为了保障能源供给,公司去年启动了装机60万千瓦的自备火电厂建设,今年底第一台机组可建成调试,明年1月可并网发电。电厂全部建成后,年发电42亿度,完全可以满足枯水期企业用电需求,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同时每年可降低用电成本2亿元以上。另一方面,电厂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年创税在1亿元以上,使企业在发展铝锭铝材产业的同时,衍生出了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电力能源产业。

四、强化基础建设,走园区化发展之路。近年来,创元牢固树立园区兴工和产业兴园的发展理念,坚持一手抓项目开发,一手抓园区建设,创造了一个企业成就一个园区、一个园区承载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一是高起点规划。园区以湖南最大铝业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化、园林式的新城区为总体定位,以铝业、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开发等新兴产业为发展取向,以“园区生态化、布局合理化、交通便捷化、厂房标准化”为建设要求。目前,创元工业园已完成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控制面积1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11平方公里。规划总体结构为“四点一线”,即以宽60米的创元工业大道为主轴线,科学划分为生活服务区、一类工业区、二类工业区、三类工业区,并对生产车间、仓储运输、行政办公、生活休闲、商务服务、公共设施进行了科学布局。二是高标准建设。在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拉通并油化了25公里石陬公路(陬市至盘塘段),硬化了6.8公里蔡回路,园区至常张高路架桥互通公路、火电厂至渣场公路及园区至盘塘镇公路也即将动工兴建;新建了3座通信基站,开通了程控电话,接通了有线电视,架设电力专线30公里。园区内建成了15公里高等级道路网,8.8公里铝厂货运铁路专用线,4.5万平方米的原料及成品仓库,其中10万吨氧化铝仓库储存能力位居亚洲第一。长14公里的火电厂运煤铁路专用线正在建设之中,日供水量5000吨的22.7公里输水管线已于今年启动。同时,大力推进了园区绿化、花化、亮化和美化建设,完成园区绿化6万平方米,绿化率达到了16.7%。此外,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金融等配套工程,学校、集贸市场等外围设施均已全面建设到位。三是高效能开发。尽管园区是征用的荒山荒地,但公司还是按照“企尽其需、地尽其用”的要求,合理安排、集约使用每一寸土地。目前园区开发面积达到2800多亩,到位项目投入达到24亿元。现有开工项目全部建成后,每亩投资强度将达到270万元,每亩产出将达到330万元,园区将会真正成为项目承载力强、经济产出率高、投入资金额大、科技密集度高的新型工业发展平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