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 洲 行 随 感
市委值班室 万家红
5月14日,我随市委办公室学习考察团赴株洲走马参观了一天,时间虽短,但株洲的城市美、产业优、工业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株洲印象
1、城市美。美在绿色。行车在株洲大道、迎宾大道,道路两旁的绿化带最宽处有近10米,栽种有樟树、红桎木等各种苗木,道路中间的隔离带也栽种着各种树木,放眼望去,整个城市的道路、各种建筑、湖泊尽被绿色环抱。何来如此景致?原来从2002年开始,该市就以创建&“双百&”文明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通过开展&“十万树木新苗绿染株洲春城&”、立体绿化(桥体、墙体、屋顶、阳台)等一系列大型绿化工程,使城市园林绿化实现了全履盖。美在生态。漫步在株洲湘江风光带时,让你感受到城市建设者们&“把湘江融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湘江&”、&“坚持环境友好型&”等保护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整个风光带分生态治理、防洪工程、景观道路等项目,利用有限的城市空间,将&“神农文化&”、&“工业文明&”、&“红色政权&”等历史、人文元素融入其中,将临江而立的山峦、港湾、寺庙等资源结合起来,给游客展示了鲜明的城市个性、城市文脉、美丽生态。美在品质。游览神农城城市开发项目,可以品鉴出这类项目承载着&“两型&”建设典范引领的作用。神农城是株洲首个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一期开发超过30亿元,包括神农广场、神农太阳城、神农湖、神农文化艺术中心等九大标志性建筑和景观,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健身、娱乐于一体的新型城市开放空间。城市规划和建设者们把每个项目都作为典范、精品来设计、建造。投资3600万元建设的&“数字城管&”系统,将全市四个区176个社区划分为3492个万米单元,建立&“两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考评、四级联动、分口处理&”和&“部件以条为主,事件以区为主&”的管理新模式,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人的大城管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标准化、精细化。
2、产业优。优在规划。参观株洲展览馆,让人清晰了解到株洲的城市规划、功能分区、功能定位十分明确,每个功能分区都十分详细的规划。规划建设的新城、新区突出&“两型&”建设主线,如云龙示范区的株洲职业教育大学城是一座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城市综合体,总投资100亿元以上,规划面积13.9平方公里,预计2020年人口规模为20至25万,目前已有11所院校入园,完成投资51亿元,大学城建成后将成为株洲的城市名片、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优在产业布局。株洲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目前该市有10家上市公司。
3、工业强。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都诞生在株洲。株洲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是亚洲最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基地、硬质合金研制基地、电动汽车研制基地。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技术领先世界20年左右,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处于我国电动汽车核心技术领跑者地位。南车株洲电车机车、电力机车研究所、株洲冶炼集团等3个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十二五&”期间该市着力打造轨道交通、汽车、航空航天、冶炼化工、服饰、陶瓷等5个千亿产业集群。
二、株洲启示
株洲之行深有感触,化作几条工作建议:
1、学习株洲的火车头精神。要扫除盲目乐观和盲目悲观两种情绪,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切实增强竞争意识,要敢于和善于把中央政策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学习株洲火车头精神,打造常德发展模式,坚定不移、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2、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采取各种奖励和激励措施留住本地优秀人才。株洲有3个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市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高精尖人才到常德安家落户,创造最大价值,推动我市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局面。
3、进一步加大招商与项目建设力度。要采取多种方式招商引资,要招大商、引大项目;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要把每一个项目作为精品来建,建成后要成为某一地域或领域的典范,使之不可替代。
3、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一方面抓好硬环境建设。包括整体规划,加强城市建设与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园区。另一方面抓好软环境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环境,充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让常德真正成为投资者的乐园、企业家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