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2019年第23期
延安行随想
秘书科 钟跃明
有幸去了一趟延安。
客车在黄土高原上驰奔,扑面而来的正是石鲁笔下那一片片连绵起伏、雄浑厚重的黄土,仿佛飘在空中的云团,怒涛汹涌、气势恢宏。
放眼望去,三月的陕北着实苍凉。稀疏枯干的树枝似乎还在沉睡中没有醒来,看不到春天的一丝绿意,只有那挺拔、敦实又倔强不屈的黄土似乎让人看到了一种原始的生命律动。
去延安之前,陕北的印象早已浸入了我的脑海。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葛水平的《喊山》,甚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书中都对陕北的风土人情有过大量的笔墨。走近那片神圣的土地,情形着实是那样的,全是黄土,沟壑纵横的黄土、连绵起伏的黄土、沉默如兽的黄土,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陷入深深的沉思。
此刻,我想到了一位伟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住进了延安低矮、狭窄的窑洞,在这里指挥抗战、大搞生产、整党整风,从这里出发,他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
此刻,我又想到了一位伟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五六岁的他不得已来到了艰苦贫瘠的黄土高坡,在这里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打淤地坝、修沼气池、办铁业社,从这里出发,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
历史的巧合,让延安这个“红色圣地”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似乎冥冥之中带有着某种宿命和使命。不禁让人想到,“故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于是,我在心底发问,为什么从延安出发,他们都能走向成功?带着这个问题,我边走边看边听边想,在几天的学习中,我抓住了几个典型的事物进行深入思考,逐渐捋清头绪,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延安是一个有大爱的地方
下榻的酒店房间里有一本介绍延安的书叫做《可爱的延安》,我花了三个晚上把它读完了,得知延安还有一个比较诗意的名字——肤施。相传尸庇王来到清凉山修行,遇到一只被老鹰追逐的鸽子躲进了他的衣袖里,他为了救那只鸽子,就从自己手上割了一块肉喂给那只老鹰。所以就有了“肤施”这么一个美丽而又血腥残酷的名字。但从这个传说也侧面反映了延安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牺牲奉献的大爱精神。当年红军进入延安后,缺衣少食,是延安群众省吃俭用,用攒下来的小米、粗布滋养了革命的火种。胡宗南入侵延安后,为了转战陕北,延安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一路掩护着部队转移,就算是被吊在树上严刑拷打,也决不透露半点消息。延安还是“为人民服务”的首倡地,涌现出了张思德、白求恩、陈嘉庚等一大批有大爱的仁人志士。当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总书记受迫害走投无路来到延安,是延安老百姓收留了他,包容他,支持他,也是延安这块厚重广袤的黄土地滋养了他许党许国、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和鸿鹄之志。当年他离开延安的时候,含着眼泪满怀深情地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干实事的工作。”这么多年来,从延安出发,到清华,到中央军委,到正定,到福建,到浙江,到上海,直到中央,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初心未改、意志坚定,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最近出访意大利,被人问到,“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总书记回答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好一个“无我”,看得我心潮震荡、泪眼婆娑。世人只晓他位置高,哪能体会他心中苦。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真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人民之幸。
小窑洞里写出大文章
延安最有特点的,除了黄土恐怕就要属那些镶嵌在半山坡上一排排拱形的窑洞了。远远望去真像是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让人突然有种进入原始社会的感觉。走近一看,这些窑洞确实是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个洞、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扇窗户,再添几样东西就显得拥挤了。人进入里面就像蛇进窝、鼠入洞一样,有一种违和感和压抑感。但,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窑洞,里面有大文章、大学问,蕴藏着大能量。《毛泽东文选》里共200多篇文章,其中有110多篇就是在这低矮局促的窑洞里写成的。住在窑洞的13年里,他除了指挥打仗之外,就是借着微弱的煤油灯进行艰难思考,在纸上纵横捭阖、排兵布阵。他写《论持久战》,写《矛盾论》《实践论》,写《改造我们的学习》,写《纪念白求恩》,写《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经典名篇或指点江山,或针砭时弊,或激扬士气,或指明方向,无不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延安被占之后,胡宗南、蒋介石都到毛主席住过的窑洞看过,久久沉默不语,内心应该是五味杂陈的。这些小小的窑洞不仅仅催生了毛泽东思想,而且也孕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那些个沉默得可怕的窑洞里,年轻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借着昏暗的油灯读马列著作,读中外经典,读科技经济,读《共产党宣言》,读《法兰西内战》,读《反杜林论》,读《史记》,读《汉书选》,读《三国志》等等。经常读书到半夜,连第二天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在把自己从北京带过去的一箱子书读完后,为了借读别人的《浮士德》,不怕翻山越岭三十里,有借有还,乐在其中。正是因为熬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苦,习近平总书记终于从逼仄的窑洞里,从泛黄的书本中,从昏暗的油灯下,读出了信仰,读出了力量,读出了希望,读出了中国的未来。这些不起眼的窑洞,就好比黑夜里那闪烁着光芒的火炬,总是能够给人方向和力量。在这些窑洞里,史铁生孕育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在文坛崭露头角;路遥写出了《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王岐山副主席从这里的窑洞出发,开启了思考农村,思考改革,思考中国未来的光辉历程。有时候,这些窑洞逼着我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那么简单、苍凉、荒寂的地方反而能够出大思想大文章,而在那些豪华舒适的地方反而迸发不出思想的火花。我想,这应该印证了一个中国传统哲学命题,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是纯粹,越是丰富。物质贫瘠、娱乐贫乏,身心就不会被八音所扰,不会被五色所惑,就可以把身心从物质中解脱出来,与自己内心交流,与先贤交流,与大自然交流,就能悟道得道,思考一些高尚的、终极性的问题。和佛祖修行面壁一样,大凡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人。也只有进入这种“无我”的状态,才能真正成就“有我”“大我”。
人民群众是最大的依靠,自力更生是最大的保障
毛主席曾说,“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说过,“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当年,红军能够在陕北落脚,习近平总书记能把延川当成第二故乡,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这里的老百姓实在厚道,以黄土高原般的博大胸怀接纳了他们,使他们能够在这里安身立命、休养生息、成长成熟。试想,当年红军进入陕北,如果不放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能够在这穷乡僻壤呆下去是极度困难的。有一组数据,可以充分说明陕北群众当时是多么支持革命队伍。抗战之初,边区群众交的救国公粮是1万石,1939年,国民党对边区实施经济封锁之后,公粮涨到了5万石,1941年是9万石,直到1942年猛增到20万石的时候,老百姓实在承受不了,才借雷击事件发了几句牢骚。被毛主席听到后,他非常内疚、非常自责,随即作出批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派王胡子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他自己也带头纺线织布,还种了两亩地。正是由于领导人带头搞生产,南泥湾取得了大丰收,呈现出了羊儿肥牛儿壮,瓜果蔬菜堆满场,玉米棒子堆满仓的喜人景象,不仅仅解决了革命队伍的吃穿问题,而且还有余粮上缴边区政府。延安群众不仅仅是革命队伍的衣食父母,还是政治依靠。胡宗南进攻陕北,毛主席躲在蟠龙老百姓的家中,刘勘部队差一点就赶到了,由于老百姓的掩护,毛主席他们险幸逃脱。在政治依靠上,不仅仅是简单地把群众拉向自己,更是注重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群众说得对的,毛主席和中央领导集体就采纳,比如无党派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就符合当时实际,既能自我瘦身,使队伍能轻装上阵,又能缩减人员,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大大提高了革命队伍生产生活水平,达到了整治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目的,深受群众和革命队伍的好评。习近平总书记15岁来到延安的时候,开始过不了情感关、思想关,与当地老百姓格格不入,看到住的窑洞在半山上,星星点点的煤油灯,他心里有山顶洞人的感觉。他一下子适应不了,偷偷逃回了北京,被姨妈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又因在北京随时可能被当成私返人员抓进监狱,走投无路了,只好又回到梁家河。回来之后,当地的老百姓并没有看不起他,还是同往常一样包容他、接纳他,这使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主动和群众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干在一起,一起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什么脏活都干,扛两百斤的麦子走十里山地不要停歇。从开始吃不惯糠咽菜,到后来群众给的放了一年多不要的酸菜,他都吃得津津有味,用他自己的话说,“插队以后,是获得了一个升华和净化。个人确实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为了改变梁家河贫穷的面貌,他自力更生、敢想敢干,带领当地群众打坝、建沼气池、办缝纫社、铁业社等等,不断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正因为他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苦在一起,群众相信他、支持他,想尽千方百计让他入党,选他当支部书记,极大地锻炼了他的政治才能。所以,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梁家河视察时对乡亲们说了一段饱含深情的话,“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真可谓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赤子。
延安整风运动——管党治党的有益探索
说起延安,不能绕过延安整风运动。这可以说是我们党真正意义上实现自我教育、自我革命的一次大规模的有益探索。为今后的管党治党提供了借鉴和范本,是党的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整个运动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程序和内容设计非常清晰,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经典、对照自我剖析、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整改落实这几个阶段一步步深化推进,让干部受教育、思想趋统一、党内得团结。效果也非常明显,通过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在思想上大大提高一步,使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回顾那段历史,以古知今,我们很多的一些教育活动,比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乃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都可以说是从中吸收了很多有益的做法,而且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包括当前,我们党极力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做法,很多都有延安整风的影子。所以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太阳底下无新事。谈古论今,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越是承平日久就越要居安思危保持清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党要长期执政,就要经常自我教育、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提高,不断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在新时代的大潮中担当起更多新的历史使命,创造出中华民族更多更大的历史奇迹。
总之,延安之行确实是一次有意义的精神之旅、灵魂之旅,达成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多年来想去延安的夙愿。我必将以此次延安之行为起点、为动力,向革命先辈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更加忘我工作,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初心,认真担当起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历史和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