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好文共赏>详细内容

好文共赏2019年第25期

发布时间:2019-07-05 信息来源: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学习是人的立身之本

市委秘书长会议成员  杨模兵

我去年在市委党校学习的时候,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当时内心就特别感动、震撼。这次有幸到延安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参加现场教学,又再次聆听老师和乡亲们讲述了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的故事,并参观了习近平当年生产生活的场景,使我深刻的感悟到:正是学习开启了习近平奋斗的开端,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这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借鉴。

借鉴他的学习态度。习近平对读书是发自内心的喜欢,真正的酷爱。他常说,只有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他爱学习是直取华山一条道,不取巧、不旁骛,一条道走到黑,从来没有因为环境特别苦而丧失信心,从来没有因为工作特别累而中断学习。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1969年,16岁的习近平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离开北京下放到陕西来当知青,当时他的父亲习仲勋被隔离审查,姐姐惨死在内蒙,一家人四处流散。但正是在这种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继续刻苦读书。无论到哪里,他都随身带着书本;无论劳动到什么时候,他都坚持在别人入睡后继续看书。那时的他坚信国家是一定会回到正轨的,建设国家是需要人才的,只有现在刻苦学习将来才能成为国家需要的那一个人。正是这种坚持、坚持、再坚持的学习态度坚定了他的人生信仰,使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之后的工作和生活,才有了后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花。

借鉴他的学习方法。习近平知识渊博,谈话间人文典故信手拈来,分析问题很深入,解决问题很笃定,这主要得益于他在延安当知青时养成的良好学习方法。首先,他善于挤时间学习,不管是田间,还是炕头,只要有一点闲暇,他都不顾劳累,手不释卷。其次,他读书既涉猎广泛又主次分明,每次去五七干校或是外出总能带回一些书,平时也经常找别人交换看书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但他最注重读三种书:一是精读哲学书,主要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二是研读历史著作和军事著作,世界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孙子兵法等等;三是喜读文学作品,包括中国古典诗词、外国名著等。最后他读书比较注重分析,经常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历史事件找很多相关的参考书来比较阅读,通过对比、分析,来推敲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点,论点到底对不对?这样书就读得特别明白,同时也培养了他特别善于思考、特别有主见的特质。

借鉴他的学以致用。习近平始终有一种为国为民的情怀,始终相信自己学习得来的一身本领可以经世致用,可以报效党和国家,所以他一刻也不耽误学习。习近平不读死书,学的知识讲究融会贯通。他讲道理能粗能细、深入浅出,老百姓服气。他主持会议,讲政策、讲农村,特别实在、接地气,群众听得懂、爱听,开会不打瞌睡。习近平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在梁家河村当党支部书记时就把书本知识在具体工作中实践,带领大家开荒山、修水渠、建厕所、筑堤坝、办沼气,老百姓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习近平同志的领袖情怀、治国才能在七年知青岁月中得到淬火升华,尤其是在孜孜不倦的刻苦学习中得以夯实奠基。他的学习事迹是宝贵的财富,是励志的经典,值得思考和学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