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好文共赏>详细内容

好文共赏2025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5-03-14 信息来源: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教育逻辑的四重变化

马江博

相信很多家长都在面临类似的困惑:该不该让孩子报文科专业?现在送孩子出国留学还划算吗?要不要把资源都投在子女身上?这些问题背后反映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育领域正在发生变革,教育的“旧逻辑”已经失效了。那么,“新逻辑”是什么呢?我们又该怎样应对呢?

为什么说“旧逻辑”失效了呢?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三个历史前提条件,一是人口上行周期,二是城镇化的膨胀,三是传统工业的大发展。这些分别形成了人口、城市和产业对于教育的需求,教育在过去几十年内都处于红利期。但过往因素都正在发生变化,人口新生儿持续降低;第一波城镇化进入尾声,城市不再大规模高速膨胀;传统产业进入瓶颈期,产业结构亟待升级。

教育逻辑在时代坐标下发生彻底变化,主要表现在教育杠杆、教育产业规律、教育性价比和教育资源四个方面。

第一重变化是教育杠杆。什么是教育杠杆?就是普通人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个普通家庭子女进入大学甚至中专,就能实现明显的阶层跨越。40年前大家都比较穷,资源都很少,教育就是最大的杠杆资源;但经过40年的积累,有些人资源越来越丰富,普通孩子只靠教育杠杆,比不过别人的三头六臂了。教育杠杆的衰减曲线,对应着社会财富的积累曲线,背后是我们社会资源和财富积累从无到有的周期演变。这是“成熟社会”的必然演变,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而且当社会财富从“增量扩张周期”逐渐迈入“存量固化周期”,竞争越发激烈,这种资源的不对称性也就越发明显。教育杠杆重置的本质,是社会资本积累的速度超过了学历或者说教育红利的速度,大家的突围成本也从“十年寒窗”升级为“两代积累”。这些问题国家都在规划解决,要深层改革。

第二重变化是教育产业规律。客观地说,现代教育也是一种“产品”,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配于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而产业和战略一旦巨变,教育必然要跟着巨变。在改革开放后的前40年里,中国有过四波大浪潮——外贸、基建、房地产、互联网。教育的产业规律很大程度上和这四个产业绑定,比如之前兴起的“土木报考热”,“计算机热”,“金融热潮”和几个产业都相关,经管、法律和各种文科专业也是如此,社会经济体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普通通用型管理人才”,这些文科专业的学生比理科生培养成本低,本质上就是这个产品相对简单,性价比更高。现在的教育产业化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从传统产业变为了高科技产业,前面提到的文科生培养产品线不那么需要了,改为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二是主导教育走向的力量从相对单纯的市场或者说就业推动转为很强的国家战略注入。我们对外要打赢这场中美大国博弈,必须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来解决“卡脖子”问题。国家通过一系列的高校改革、高考改革、专业改革的动作,来把教育资源向STEM领域,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集中。

第三重变化就是教育性价比。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投资”,但现在的教育投资正在从“稳赚不赔”,变成一种存在一定“风险”的投资。这种风险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成本的抬升,比如高价学区房、海外留学等,都挤压着大家的钱包。另一方面教育杠杆率在降低,教育收益在减少;而且教育服务的产业在重构,过去二十年的教育是“普惠式的精英教育”,普惠式是指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普及,精英是指高等教育以培养白领和中产为目标。现在经济增速减慢,大量的白领人才中产后备军不被需要了,出现了学历贬值、职场内卷、就业向下挤压的情况。而另一边,社会对蓝领工人、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远超当前社会的供给。比如江苏,泥瓦工或者掌握数控技术的蓝领工程师的收入都排在本地的前面。教育性价比的重置是知识资本重新定价的过程。工业时代,学历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科技变革时代,传统学历的“保值”功能正在失效,普通白领的性价比在削弱,职业蓝领的性价比在快速放大。

第四重变化是教育资源。在人口结构转变、技术革命裂变、产业升级攻坚的叠加下,教育正在成为一种科技产业的新基建,是必须大投入、大力度才能砸出来的。因此,教育资源的分配也不会是“平均用力”和“撒胡椒面”。在区域发展中,国家要把最好的资源给到优秀的省份,让他们去创新突破。同样的,在教育领域,最好的资源也要给到优质的选手,让他们去突破“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未来两类院校可能会明显受益:一是理工类、国防类、医农类高校,尤其是在STEM学科,就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上有自身特长的院校。至于财经类、政法类的院校,可能会受到挤压。第二类受益的是经济和教育错配地区的院校。比如深圳,经济强但本地教育却不如其他一线甚至二线城市,这类地方的院校因为当地的巨大经济投入,会加速崛起,比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杭州民办的西湖大学,都是迅速崛起的新贵。

相信看到这里,你会觉得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普通人该如何做好准备呢?有四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面对教育杠杆变化,行动上既要持续努力奋斗,读好学校、好学历,把可依靠的杠杆用足;心态上也要降低预期,认识到阶层跃升需要更长时间更多维度的因素,重新设定自己和家庭的心理坐标;

第二,面对教育服务产业变化,选专业比选学校更重要,或者至少差不多。建议更多靠近面对未来的专业,以及国家战略支持的理工类或者高应用型文科类专业;普通学生可以多考虑技术型蓝领。

第三,面对教育性价比变化,理性看待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已经具有一定的风险,没必要都赌上。对于很多家庭,没必要花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留学回来挣几千块工资,留下钱给他买个房、买个保险,可能是更现实的选择。 

第四,面对教育资源变化,如果其他条件差不多,建议优先选择东部大省或发达地区的高校。    总之,教育决策必须要理解和遵从社会周期的运行规律,这是我们普通人能够真正拿到时代红利唯一的办法。


文章来源:《得到精选》

推 荐 人:港澳科刘晓润

推荐理由:教育,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十分关心的话题。时代在变,教育的逻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作者从教育的杠杆作用、教育产业发展规律、教育投资性价比、国家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变革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很有启发性。当下,我们只有洞察这些变化,才能在子女教育这项要事大事上作出更契合时代需求、家庭实际和个人发展的决策,实现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共同成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