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好文共赏>详细内容

好文共赏2025年第7期

发布时间:2025-03-19 信息来源:市委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创新引领 合成未来

——赴津市高新区学习考察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心得体会

综合调研一室 谢瀚

3月4日,市委办、市委保密办处级中心组暨全员政治理论学习走进津市高新区,参观考察津市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现场了解津市市推进政学企合作的有关经验做法。我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深感触动、备受启发。

一、合成生物来势大好,产业前景一片光明

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以生物技术为核心,在常德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政策支持强劲有力,产业发展乘势而上。近年来,国省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在财税补贴、项目落地、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市场拓展等方面对常德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给予全方位支持;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专门政策、编制专项规划、成立产业基金,大力支持推进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这些为我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多重机遇,注入了强劲动力。二是技术创新成果丰硕,产业发展动能强劲。我市以“大校大院大企”模式构建产学研生态,与中南大学、湘江实验室共建飞地孵化器,推动合成生物人工智能平台落地,实现“实验室成果—中试转化—产业化”全链条贯通。特别是津市市不断深化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合作交流,推动联合研发、技术攻关,让更多成果在常德转化,为整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承载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基础夯实。目前,全市拥有35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其中,津市高新区聚焦酶制剂、甾体药物等领域,培育了引航生物、利尔生物等骨干企业,建成“微生物发酵-甾体激素中间体-高端原料药-高端药物制剂”的甾体药完整产业链;常德经开区与中南大学合作共建合成生物学公共中试基地,设计医药类1吨级,工业类5吨、10吨、20吨四条中试线,兼具工艺开发、中试验证、代工生产能力。这些为我市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聚焦重点全力攻坚,实现产业破局突围

虽然我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基础扎实、来势较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较多难题,需进一步破除解决。一是破除技术难点,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体系。调研发现,我市存在高校基础研究薄弱,大部分骨干企业的研发中心远在北上广深,前期投入大、成本高,缺乏复合型多学科高层次人才等问题。因此,需进一步加大与高校、研究院等“大院大所”合作,加强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不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推出新产品、新技术,赋能链上各企业高速发展。二是破除集聚堵点,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当前,我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仍存在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规模较小、头部企业较少等问题。比如,引航生物、利尔生物等企业虽然在生物酶制剂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由于缺乏上下游企业的配套支持,难以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下一步,需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对接与合作,通过招引上下游企业或者加强战略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提升原辅材料和设备的本地化供应能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三是破除成本痛点,需进一步强化支撑保障。当前,我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面临企业综合运营成本较高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用电价格方面,我市用电成本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企业用电、用汽成本占生产成本20%左右,大大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接下来,需进一步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用电优惠政策,同时,可以支持企业或园区建设虚拟电厂、分布式光伏等新型电力系统,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运营成本。

三、着力提升履职能力,砥砺奋进服务大局

从公安干警到党办干部,意味着岗位的转换、身份的转变、工作的转型,同时也亟待解决学习不够、思考不全、方法不活等短板问题。今后工作中,我将着力提高业务本领、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在砥砺奋进中更好服务中心大局。一是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未来,我将积极参与各项调研活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了解常德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合理化工作建议,不断积累第一手资料,增强文稿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特别是在服务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方面,主动深入企业、加强沟通衔接,实时了解企业发展现状,为市委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出谋划策。二是主动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党办年轻干部,我将更加注重知识积累、思维锻炼,时刻保持本领恐慌的危机感、知识不足的饥饿感,坚持长期主义,在日积月累中做到“水滴石穿,持续为学”,做一名热爱学习、喜欢思考、善于谋划的党办干部。三是优化文稿服务。正所谓,以文辅政,笔下有千钧之力。面临文字写作新挑战,我将认真学习优秀文稿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在强化文稿的理论高度、思想深度和落实精度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文稿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以文辅政作用。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我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工作,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三服务”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