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好文共赏>详细内容

好文共赏2025年第19期

发布时间:2025-08-01 信息来源:《浙江宣传》 浏览次数: 【字体:

“李善德”为何让人共情

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浙产剧《长安的荔枝》正在热播,看着李善德就任“荔枝使”,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拼尽全力,很多人似乎在现代职场中找到了映照。人们或许会问,“李善德”这一虚构的历史“小人物”,为何能让今天的许多人共情?

一、人生“KPI”压不垮一颗坚韧的心

尽管身着唐装、讲着唐语,李善德为生计奔波劳碌,为养家不敢松懈的故事,却击中了不少现代人的软处。他辛苦积攒一百三十贯,却要面对三百贯的房价;为圆长安购房梦,不得不精打细算;初置宅院时的欣喜若狂、抱病工作不敢请假等细节,都引发一众网友的调侃:“这哪是追剧啊,这分明是在看我的‘人生直播’啊!”“这不就是自己嘛。”

当代很多人固然不需要面临那么大的压力,但为了能过得更好一些,也会有各种不易。风雨兼程、不敢逗留的外卖小哥,在写字楼里反复修改方案、加班到深夜的白领,抑或是商场中费尽口舌、为业绩焦头烂额的销售员,他们都以平凡的奋斗,挑起人生的担子。时光流转,不变的是那份努力向前的倔强,这些身影都用朴素的坚持诠释着:生活,是用自己的脊梁为珍视的人和事撑起一片晴空。

二、练就一技之长,自有一方天地

李善德职级低微,常常不受同事和领导待见。但他精通算学,在荔枝转运过程中,这“一技之长”,帮助他在复杂的转运任务中从容应对,最终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实际上在任何时代,专业能力都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在《俗世奇人》一书中,刷子李、泥人张等人物,都凭借一手绝活立足于世。正如俗话所说,“人有一技之长,不愁家里无粮”。

从古代巧夺天工的匠人到现代精通代码的程序员,从笔墨精微的书法家到创意无限的设计师,唯有在某个领域练就“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本领,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中筑起“护城河”,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晰航向。

三、在不断前进中定义真正的自我

在没有飞机、高铁而只有车马的唐代,要想把岭南的荔枝运到长安并保持新鲜,几乎是不可能的。剧中有这么一段对话,种荔枝的阿僮问李善德:“没胜算的事,你干吗还干?”李善德长舒一口气,回答道:“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这句话勾勒出一个普通人的勇敢,触动了不少观众的心。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往无前,“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的奋起一搏,恰是困局中珍贵的觉醒。与其在退避中接受虚无,不如在前进中定义自我。正如溪流在奔涌中雕刻河床的轮廓,人也在行动中完成对自我的重新发现与塑造。那些曾以为迷失方向的时刻、看似徒劳的探索,最终都可能成为自我认知的重要坐标。

四、在自己的“节奏”里,走好每步路

初到岭南时,李善德处处碰壁。直到有人说:“跳胡旋舞的要诀,不是随乐班而动,而是旋出自己的节奏。”他才如梦初醒,从而逐步掌握完成荔枝转运任务的主动权。

这句台词看似讲舞蹈技巧,实则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学会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堪称一堂必修课。若总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就很难看清事物本质、找到解决办法。如何穿透迷雾、抵御纷扰?不妨既做好时代的观察者,敏锐洞察变迁,也做好自我的破译者,准确把握优势,走好每步路、做好每件事,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

五、每个坚守善良与正义的人都是“英雄”

李善德并不完美,但人们依旧喜爱这个不完美的“小人物”。在诱惑与困难面前,李善德有自己的骨气和要守护的东西,即便身份卑微,依然捍卫着内心的道德底线,维护着个人的尊严。

这种在夹缝中闪烁的人性光芒,比很多电视剧中的“完美人设”更打动人心。正如网友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值得珍视的是那颗永葆善念的赤子之心,每个坚守善良与正义的人都是“英雄”。

其实,无论是“李善德”的职场故事,还是最近“挑行李回家的高考女生”的身影,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情,或许正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许多人看到了那个尽管有些普通,但始终努力、从未轻言放弃的自己。每个认真生活的普通人,都是好样的。普通人的一日三餐、喜怒哀乐,编织成了生动的时代经纬。那些面向未来的勇敢与坚韧,那些面对困境时迸发的精神与力量,推动着生活一步步向好、社会一步步前行。


文章来源:《浙江宣传》

推 荐 人:综调二室  刘佳

推荐理由:李善德这一“小人物”的塑造,既是唐代“一骑红尘妃子笑”历史典故的微观解剖,亦折射出现代人对职场困境的永恒思考。在各项工作纷繁复杂情况下,面对巨大“KPI”压力,要像李善德一样,化压力为动力,以“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的主动,走好每步路、做好每件事,用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