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2025年第21期
“年龄焦虑”焦虑的只是年龄吗
近年来,有关“年龄焦虑”的话题频频引发关注和讨论,“年龄焦虑”成为现代社会比较普遍的一种情绪。
“年龄焦虑”的本质源于什么?“年龄焦虑”焦虑的只是年龄吗?
一
一般来说,“年龄焦虑”指的是伴随年龄增长而衍生出的紧张和恐慌情绪。然而,这种情绪尤以年轻群体为甚,这些群体距离步入老年尚远,“年龄焦虑”究竟从何而来?
20多岁的人焦虑自己能否拥有明亮的未来。这个年龄段的人恰好踩在求学、择业、成家等重大人生节点上,对未来既迷茫又期待。
30多岁的人焦虑自己没能及时完成人生“打卡任务”。上学、恋爱、工作、结婚、买房、生小孩……就像“打怪升级”的通关之路,缺失任何一个步骤似乎都不符合“成功标准”。
40多岁的人焦虑自己没能获得理想职位与薪资。一方面,一些大厂以“优化”之名,试图用年轻人替换中年人,不断刺痛“40+”人群的焦虑神经,使其感到自我怀疑,担心被淘汰。另一方面,中年群体对自身的期待和要求普遍高于年轻人,一旦看不到晋升希望或找不到新的工作机会,便可能陷入自我贬低,产生“落后于同龄人”的挫败感。
二
“年龄焦虑”并非单纯出于对年龄增长的焦虑,更多时候源于生理年龄与个人成就、社会地位的失调与错位,且与健康焦虑、职业焦虑、婚恋焦虑、容貌焦虑等杂糅叠加。不妨来看看,“年龄焦虑”的本质是什么?
对“人生有涯”的感知。因为生命的长度有限且无法预知,人们才会急于与时间赛跑,如若在“应该”的时间内完不成,难免心生焦虑,担忧“人生就这样了”;反之,如果生命无限,那些原本三四十岁完成的事情,放到七八十岁完成也未尝不可。
困于“什么年纪做什么事”的社会规训。一直以来,社会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往往有着相应的期待。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一切行为都必然受到与他人交互关系的影响。在这种交互关系下,一旦个人的人生选择迥异于群体,难免会遭遇孤立和排斥,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活成大家期待的样子”。
陷入“不努力羞耻”的自我苛责。焦虑就像大脑的“过敏”反应,是一种对环境的反抗、适应和自我保护。许多年轻人希望压缩“成功时限”,在尽量年轻时拥有较高社会地位、占有较多社会财富,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不允许自己不如别人努力,甚至稍微休息片刻,就会莫名产生一种“羞耻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令人焦虑的并非年龄增长本身,而是担心辜负年华,后悔某时某刻没有竭尽全力,责怪自己“老无所成”。为了摆脱这种“羞耻感”,只好陷入拼命“自卷”的状态,一“躺平”就焦虑。
三
不同年龄阶段的焦虑也并非全然坏事,适度的“年龄焦虑”能帮助人们珍惜时间、居安思危。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年龄焦虑”?
年龄的优势并不止于“年轻”。人们习惯认为,相比年长者,年轻人的年龄优势更加显著,因为年轻意味着无限可能。但倘若我们换一个视角,把年龄增长看作经验积累、能力提升、心性修炼的过程,就会发现,年长者有时反而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附加值”。比如,做决定前多了几分斟酌,少了几分不管不顾,更加懂得对言行负责;工作上遇到难题,被领导批评指责,能够快速调整状态,不卑不亢,坦然应对;遭遇学业挫折、感情失利、亲友离世等人生痛苦,拥有更加坚强的心理韧性,等等。
不必急于“成功”。对于“20+”到“40+”的群体来说,所谓的“年龄焦虑”,往往是因为急于追求一种“标准模式”的人生,总想着早一点达成目标。在这种焦虑心态的作用下,“年轻”几乎成为一种隐性评价标准。诚然,每个人都渴望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但这种“不平凡”往往都离不开长期积累和坚持,指望“20岁取得50岁的成功”“30岁实现财富自由提前退休”,不过是社交平台制造的美妙幻觉。
在“轨道”和“旷野”中寻求平衡。有媒体曾发出这样一个提问:遵从社会时钟与寻找人生旷野,是两难问题吗?毫无疑问,“顺社会时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人生轨迹相对稳定。坏处则在于它的环环相扣,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固定的任务目标,走错一步就可能落后于人,带来偏离“时钟”的焦虑。在这种情况下,“逆社会时钟”被认为是对抗“年龄焦虑”的一大解药,但也面临“想逆不敢逆,逆了又回去”等困境,所以这并非一道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无论如何抉择,重要的是在“社会时钟”和“人生旷野”之间找到平衡,把稳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舵。
作家三毛曾说过:“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的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愿我们无论处于什么年龄,都能守住自己的节奏,活出丰盈人生。
文章来源:浙江宣传(节选)
推 荐 人:人事科 徐晓迪
推荐理由:一些时候,我们总被“人生打卡任务”裹挟,焦虑20岁无方向、30岁未达标、40岁被淘汰,却忽略了年龄增长带来的斟酌的智慧、抗压的韧性。与其自我设限,困在社会时钟里,不如在轨道与旷野间找平衡,守住自己的节奏,做好平凡的自己,让每个年龄阶段都能活出独特的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