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2025年第27期
编者按: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谥文忠,济南人。他“以布衣入京,历登枢要”,曾三入宪台,三任礼部,三居中书省,又主政县邑,掌柄礼闱,差遣南北,扈从两都,由台掾至参议,前后为政达三十余年。《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是张养浩对地方官员、监察官员和中央政府官员由衷的劝告。这些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政者唯有以德为先、以民为本、以廉为基,方能赢得民心、成就事业。
《三事忠告》何以为居官必读
为政之德:修身养性、严以律己
德者,事业之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张养浩所论政德,重点在于如何修身养性与严以律己。《牧民忠告》开篇所论“省己”“克性之偏”“戒贪”,《风宪忠告》开篇所论“自律第一”,《庙堂忠告》开篇所论“修身第一”,都是强调善自修养、加强职业操守的重要性。
张养浩认为,居官从政是一种人生实践与身心体验,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富贵利达无关。他说:“夫利之与义,势不并处,义亲则利疏,利近则义远。”人格修养高尚者,无不以天下为己任,无不以解民于倒悬为己任,而不会以位为乐,苟且职守。为此他提出官德修养的“善”与“不善”。所谓“善”,是能“廉以律身,忠以事上,正以处事,恭慎以率百僚”。所谓“不善”,则是“徇私忘公,贪无纪极,不戒覆车,靡思报国”。
曾长期在御史台任职的张养浩,对言官的自律体会深刻。他说:“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严也。然有官守者,则当严于士焉。有言责者,又当严于有官守者焉。盖执法之臣,将以纠奸绳恶,以肃中外,以正纪纲。自律不严,何以服众?”为此提出“荣辱相依”“反省内求”的修身观,认为“凡在官者,当知荣与辱相倚伏,得与失相胜负,成与败相循环”。要常怀克治之心、坦荡之心、自省之心。“律己当严,待人则恕”。还进一步提出“宁人负我,无我负人”,以及“天下之善,不必己出”的待人待己之道。
“为政者不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张养浩告诫说,居官临政,要敢于担当,善始善终;砥砺名节,立身扬名。他认为“名节之于人,不金币而富,不轩冕而贵”。爵禄易得,名节难保。他在散曲《中吕·山坡羊》十首中说道:“人生于世,休行非义”,“休图官禄,休求金玉”,“休学谄佞,休学奔竞”,“于人诚信,于官清正”,“但得个美名儿留在世间”。
为政之道:廉洁奉公、清慎勤谨
为政之道,是指居职谋政的要领、规范与遵循。在中国官箴文化发展史上,宋代以来的“官吏自箴”蔚成风气,议论深邃。在《三事忠告》中,张养浩即把廉洁奉公、清慎勤谨视作治政之本。
廉为政本,政从廉始。廉能兴邦,贪则丧国。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在《牧民忠告》中张养浩即以“戒贪”为题说道: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重不自爱,要被世人戳脊梁骨。人生一世,一己之身,吃穿用能费几何?贪心不足,只能是自我戕害,与其事后追悔,不如自始就严以自律。他说:“君子之从政也,宁公而贫,不私而富;宁让而损己,不竞而损人。”他在《庙堂忠告》中还说,若“能以诸葛孔明为法,唐之元载为戒”,善于修身为政,必能英名不朽。
莅官为政要勤恳奉职,公明勤慎。勤政是为官处政的基本道德要求。勤以修德,勤为政本。莅官为政更要公正无私,秉公处事。权力本身就要求“至公无私”,“心底无私天地宽”。他强调以公心识人荐才,“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
他怀着民胞物与的情怀,关注民生,察民疾苦,强调为政以民生为重,只有具备爱民、恤民、济民、富民的施政意识,才能增长为民办实事、谋实利的智慧与才干。
为政之术:简约治民、见微知著
为政之术是指处理政务的方法策略及施政手段与途径,《三事忠告》,对此有较翔实的论述。
张养浩认为,“与民休戚相关”的为政之术,绝非滥施权术,更非趋炎附势,苟且钻营,而是“有所守”,“施之静”,“操约以驭繁,居静以制动”,坚守的是以忠信为政、以简约治民。为此他提出“治官如治家”“以法律为师”“约束下属”等具体施政主张,赞赏以激励为主、以惩戒为辅的处政之法,强调不能“惟知威人以刑,而不知诲人以善”,勿以小过而不谏,不为小错而不惩。他推崇深入实际、了解政情民意的为政作风,认为居官者要知晓政情,“莫如悉心询访”,察其行,观所举;勿偏听偏信,勿听信谗言;奏对荐举,求真务实。
处理政务需要见微知著,思危防患,随宜应变。张养浩认为,临政处事,必深思远虑,才能因其已然,知其将然。唯有知机识变,才能进退裕如。通达事理,洞察时势,皆为致治。
为政要提高施政能力,对此张养浩强调要恪尽职守,安分尽责,富有责任担当,勿凡事推诿,明哲保身。他以亲身实践,阐明为政要表里如一,实事求是,勿上下相蒙,唯命是从。处世要光明正大,胸襟开阔,勿心存芥蒂,虚伪善变。元末崇安县尹邹从吉被友人究诘是如何做到治内肃静、治绩炳然时,即示以《牧民忠告》曰:“此书之力也。”(转自《秘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