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赏2024年第28期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
冯泽舟
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两个精神内核:对生命的热切关怀;在孤独、绝望中不断斗争的“战士精神”。
第一个内核,对生命的关怀,是鲁迅作品的常见主题。鲁迅极其重视生命,痛恨一切残害或漠视生命,尤其是弱者生命的行为。因此,他对人民抱有极大热忱,痛斥统治者的“人肉的筵席”,痛斥麻木、残忍的民众的“无声的杀人集团”,痛斥作为统治者帮凶的“帮闲”文人,痛斥屠杀手无寸铁的学生的政府,甚至痛斥上天把中国人的生命“造得、毁得太滥了”。同时,他也在痛斥后面呼唤,呼唤一个对每个人、每个生命有所关爱,每个生命都能自由的世界。
第二个内核,在孤独绝望中不断斗争的“战士精神”。我们无法忘记《过客》中迷茫而坚定的黑衣人;《死火》中将自己燃烧殆尽的火焰;或《墓碣文》中高喊着“答我——否则,离开”的死尸。这些作品中浸透着孤独、绝望和对未来的迷茫,作品中的战士们——也许是人,也许是死尸或火焰——都在不断质疑和痛苦。然而,无论是这些文中的战士,还是鲁迅本人,都是暗夜中奋然前行的斗争者。如《过客》所讲,即使他们的终点是一片坟墓,这种孤独而绝望的斗争精神都从未断灭。
这两个精神内核,无论在过去、今天还是将来,都会为个人和民族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这无疑是我们在阅读鲁迅作品的过程中最先应该抓住的东西,读懂了它才算读懂了鲁迅。
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抓住这两个内核,而只是关注了表面现象,即在鲁迅作品中占篇幅很大的“冷嘲”。
“冷嘲现象”在鲁迅作品中不可谓不多,在杂文中是锋利地冷嘲,在小说中是艺术地冷嘲,无论写到什么话题,鲁迅作品中总是能跳出几句惊天动地的冷嘲。他可以尖锐地把作为封建势力帮凶的文人喻为蚊蝇,可以犀利地把中国历史归结为“求做奴隶的历史”,可以深刻地嘲讽中国社会百态,并起上各种黑色幽默的外号——如“十景病”“坚壁清野主义”“送去主义”“精神胜利法”。无论是针对社会、文坛、国民性,鲁迅式的冷嘲都犀利入骨,讽刺正中要害,读来令人震撼不已。这种讽刺无疑包含着绝望和愤怒情绪,仿佛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冷漠。长期阅读这种冷嘲文字,如果没有抓住其内核,很容易产生以上的误读。
因此,阅读必须抓住鲁迅“冷嘲”的精神内核。
首先,鲁迅的“冷嘲”是有温度的。鲁迅的冷嘲是由他的第一种内核——对人的关怀来承载的。鲁迅嘲讽国民,不是出于自己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不是为了横眉而指千夫,而是伏首甘为孺子牛。揭露黑暗,不是为了显示骂人功夫,而是一个父亲“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是一个青年“年轻时候做过很多梦”,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不改初心的坚持,是虽然故园风雨如磐却仍然愿意以血相荐的赤诚。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忧愤,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应该读懂他的赤子心,而不是读出一张“嫌弃脸”。
其次,鲁迅的冷嘲是有目的对象的,给策略良方的。鲁迅冷嘲的对象是国民,目的是通过刺激唤醒他们。然而他对于中国的未来——青年们,却全然不做冷嘲工作,也不鼓励青年冷嘲。相反,他鼓励青年实干——他指出改变中国的希望在于发展,“我们一要吃饱,二要发展,三要富裕”。每读至此,我仿佛听到一个长者在生活的路上给我导航,让我清醒。鲁迅绝不是只有讽刺功夫登峰造极、只会毁坏而不会构建的冷嘲家,他基于自己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真正提出了合理且正确的解决方式。他是仁心医者,是个文化建设者,对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构想,而冷嘲只是一种手段或一个阶段,是唤醒国民的一步而不是全部。
第三,鲁迅的“冷嘲”是有经验的。鲁迅一生阅历丰富,生活从小康坠入困顿,接触过社会的底层,体味过世态炎凉,经历过帝国、共和国、复辟,学过船务、挖煤、医学,学问上博通古今中外。鲁迅对中国与西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都有深刻的了解。他的冷嘲是基于他丰富的阅历、深入的思考,是经过了现实的磨砺的而非一面之词或幼稚肤浅的见识。这样,他的冷嘲才现实、深刻,是理性的沉思,令人警醒。
任何时代,有能够看到并站出来讽刺社会病态的青年,是民族的福气;可是没能看到“冷嘲”的内核,只学来了冷嘲的姿态,或只是彻头彻尾的“冷嘲家”,这是值得警惕的。现代的诸多“愤青”,只在进行一种“骂街”式的冷嘲。很多网络上的“公知”或现实中的青年,尚未对社会有深入的思考和了解,便动辄大加讽刺批判,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或盲目和西方进行对比,就是其中典例。究其原因,他们生活在和平而娱乐丰富的时代,他们从书本上知道了西方的民主自由。大概接触了一点社会后,他们发现中国社会却有很多和理想不符的地方,于是开始冷嘲。他们崇拜鲁迅,或许也认为自己是当代的鲁迅;他们喜爱批判议论,或许把反叛当做潮流。他们也许在新闻或慈善中见过极端的贫困,也许在教科书上看到过西方和自己国家的制度的对比,但他们知道中国的历史给了中国怎样的包袱和特殊性?他们有多少真正像鲁迅一样提出可实施的方案?他们冷嘲,是真正怀着对民众的热爱,还是仅仅不食人间烟火地抱有一个知识精英的优越感?他们是在为自己博点击量,还是在为人民做代言人?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读鲁迅?除了要达到上述精神内核的高度,在技术层面上也有法可循:适当减少杂文的阅读量,深入他的小说集,通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然后深入他的散文集、演讲稿,从那些生动的形象、怪诞的譬喻、有趣或隐晦的情节中,或逻辑清晰而充满对未来展望的讲话中,抓住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核,这样更容易得到鲁迅作品的精髓。
交往一个人,我们的目的不是抓住他的手,而是深入他的心。读小说如同跟他过日子,在柴米油盐吃穿作息中看世道,悟人心,读懂鲁迅。
文章来源:博览群书
推 荐 人:人事科 徐晓迪
推荐理由:鲁迅,这位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风云变幻,更以深邃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矛盾。我们读鲁迅,需要耐心与细心,因为他的文字往往含蓄而深刻,需要反复咀嚼,方能品味出其背后的深意。同时,读鲁迅也需要勇气与开放的心态,因为他敢于直面人性的阴暗面,不避讳社会的痛点,这种直面现实的勇气,正是我们今天所稀缺且亟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