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好文共赏>详细内容

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委办2016年第四季度干部职工应知必读的道德经典书目及篇目》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10-09 信息来源:市委办 浏览次数: 【字体:

各科(室、局、中心、队):

现将《市委办2016年第四季度干部职工应知必读的道德经典书目及篇目》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

 

中共常德市委办公室  

2016年10月9日 

 

市委办2016年四季度干部职工应知必读的道德经典书目及篇目

 

一、《李离自请伏剑》

二、《苏武牧羊》

三、《程门立雪》

四、《黄香扇枕温席》

五、《岳飞精忠报国》

六、《司马光砸缸》

七、《杨震拒金》

八、《的卢马害主不送人》

九、《孔融让梨》

十、《张俭选布》

 

李离自请伏剑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理官(掌管刑狱),素以断案公正闻名。

一次,李离的下属办案时贪赃枉法,将真凶放走,把无辜者抓起来,屈打成招。李离失察,判了此人死刑。待此人处死后,李离才醒悟过来,但已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他一方面严厉地处罚了下属,一方面缉拿真凶。

此案虽然以真正的凶手捉拿归案,冤死者平反昭雪而了结,但李离却为自己的错杀而痛苦不堪,终日食不甘味。此案结案后,他给自己戴上枷锁,进宫去见晋文公。

晋文公见李离戴着枷锁进殿,惊疑地问:“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个样子来见我?”

李离跪下说:“我有违大王的信任,身为理官,却错杀了好人。我请求大王依法将我处死,为枉死者偿命。”

李离将误判错杀的经过如实地禀告晋文公。晋文公听后,长嘘一气,说:“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原来是错判了一个案子。你不要这样自责,凡事办理的过程中总会有失当之处,这就像任用官吏,虽然公允地衡量过每个人的才能,但任命职位时仍难免有偏高偏低的情况出现;审理案件,处以刑罚,就更难免出现偏重偏轻的问题。何况这次错判主要是你属下的问题,并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丝毫不因晋文公为自己的罪过开脱而自喜,他反驳说:“在掌管刑狱的官员中我的职位最高,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地位让给属下;享受国家的俸禄我的最多,也从来没有将俸禄分给属下。现在我错判了案子,枉杀了好人,反而把罪责推诿给属下,这是没有道理的。”

晋文公越发钦佩李离,可表面上却怒形于色。他斥问李离:“你认为自己有罪,可你这个官是我任命的,那么我也有用人不当之罪了?如果你受处罚,那么我该怎么办?”

李离明白晋文公的用意,但他决心以死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他说:“国家的法令早已明文规定,执法的官吏给犯人施错了什么刑,自己就要受什么刑;错杀了好人,自己也应被处死。大王是认为我能够秉公执法,才任命我掌管刑狱,可现在我辜负了您的信任,听信诬告,枉杀了好人,依法应该被处死。既然您不忍心下令处死我,就请允许我自己执行吧。”李离说完,拔出剑自刎而死。

执法如山是令人钦佩的,李离因自己违法以自我处决来维护国法的权威和尊严,更令人敬服。在这律己护法的品质后面,我们还看到了李离有了过错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情操。

 

苏武牧羊

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为求得汉与匈奴两国的长久和平,汉武帝回应匈奴单于求和的愿望,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及随从常惠、士兵百余名出使匈奴。

临行,汉武帝亲手将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旌节授予了苏武。“旌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竹竿,顶部略弯,上面挂着一串毛绒球。苏武接过旌节,深感责任的重大。

到匈奴后,苏武的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就在即将完成出使的任务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汉与匈奴交 战时,有一个叫卫律的汉使投降了匈奴。卫律的部下虞常早就对卫律投降匈奴之举不满,认为苏武的到来是杀卫律归汉的好机会,恰好副使张胜与他是老友,便将杀卫律的计划告诉了张胜。张胜赞赏虞常的行动,拿出许多钱物支持他。不料,计划泄露,单于逮捕了虞常,交给卫律审问。

张胜见事情败露,才将真情告诉苏武。

苏武哀叹着说:“我是必定要受牵连了。可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让我上匈奴的大堂去受审,等于侮辱了汉朝,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家乡父老,不如死去。”说罢,拔出刀就要自杀,张胜、常惠赶紧将刀夺下。

虞常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供出了张胜。张胜是汉朝副使,自然连累到正使苏武。

单于命卫律去叫苏武受审。苏武见自己要被汉朝的叛臣押去受审,不愿受辱,拔出佩剑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忙抱住苏武,夺下刀。可苏武已受重伤,昏死过去。

苏武醒来后,单于钦佩他的骨气,想叫他像卫律一样投向匈奴,便派人伺候他,劝他投降。

一日,卫律提审虞常、张胜,叫苏武陪审。卫律当庭先杀虞常,又逼迫张胜跪地投降。随后,卫律将剑指向苏武,厉声道:

“你若不投降,就杀掉你!”

苏武迎着剑锋冷笑道:“你有胆量杀汉使,就杀吧。”

卫律一惊,在苏武凛然的目光下只好收起宝剑。“先生,”他堆起笑容对苏武道,“降了吧,像我一样,封王封地,虽身在大漠,仍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若死在匈奴,葬身荒原,关山万里,汉天子又如何知道你的一片忠心呢?”

苏武轻蔑地:“你身为汉使,却投降匈奴,我羞与你这样无德无义的小人说话。”

苏武宁死不失气节的精神震动了单于的心,他决心要降服这个不屈的汉朝臣子。

苏武被投进了地窖,没有食物,没有棉裘,只有北国荒原漫天的风沙和飞雪。他睡在冰冷陰潮的地下,渴了吃被风吹进来的雪,饿极了就嚼吞毡毛。

苏武没有死,更没有屈服。单于震怒了,将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他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

北海荒无人烟,奇冷无比。单于不给粮食,苏武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无人与他作伴,他就与羊儿对语。他所不能忘怀的是武帝授予他的旌节,日夜握着它,艰难地捱度着漫长的岁月。

公羊生不出小羊,单于等的是苏武的投降,但是直到他死也没有等来这个消息。

汉武帝曾多次征伐匈奴,要救回苏武,但都没有结果,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匈奴分裂,几经交涉,苏武才握着旌节回到阔别十九年的汉朝都城长安。

旌节早已秃了,但汉朝使者的精神依在。

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备下祭品。苏武执旌节到先帝庙祭拜汉武帝灵位,将旌节郑重地交 到汉武帝灵前。

苏武牧羊,守节十九载,传承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永守节操的美德,成为我国最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

 

程门立雪

 

北宋,洛陽。

大哲学家程颢、程颐兄弟创立的理学真是个令读书人痴迷的学问,他们的学生杨时和游酢(zuo)为了一个问题竟从清晨争论到午时。由于没有结果,胸臆不畅,情绪也无法平静,只好去求教老师程颐了。

匆匆地赶路,谁也没想到进餐,甚至没有想到这正是洛陽城炊烟满空的时候,老师也要吃午饭。

性情中的杨时其实已是四十岁的人了,他从小好学,经十年寒窗中了进士,做了官,却又悔恨作官不能研修学问,竟然辞官跑到洛陽城拜程颢为师,求教理学。程颢过世,他又拜程颐为师,继续学业。他立志不学到理学真谛,誓不作休。

赶到程颐家时,杨时和游酢才觉察到自己行为的莽撞。他们踮着脚到窗下窥探屋中老师的动静。

程颐早用过了午饭,此时已恬适地斜倚在椅背上睡着了。

“怎么办?”游酢悄声地问。

“还能回去吗?”

“我们的争论还要老师评判,怎么能回去。”

“那就不要打扰老师休息,在门前等老师醒来。”

他们垂肩肃立在门前。

陰云堆上来了,朔风吹起来了,霎时间洛陽城下起了鹅毛大雪。

雪花落在程颐门前两个学子的身上,白了他们的头发,白了他们的眉毛,白了他们的衣衫。程颐门前分明多了两个雪塑的人。可他们的眼睛在动,或怒或喜,或急或静。他们在用眼睛继续着上午的争论。

门终于开了。程颐被眼前的两个雪人惊住。

“你们……你们怎么站在雪里?”

两个雪人露出笑黡,向程颐恭敬地作揖。

“你们……你们快进来。”

两个雪人躬身进了屋,门外留下了两双一尺深的雪窝。

“你们……你们……”

程颐没再说下去,望着深深的雪窝笑了。

尊师是做学生的美德,有这种美德的学生一定会成长为令人尊重的人。杨时“程门立雪”最终学到理学真谛,成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黄香扇枕温席

 

湖北江 夏的夏夜依旧像白日一样闷热,没有风,池塘阵阵的蛙鸣,加上挥之不去的蚊子,令人心躁不宁。

可黄香的父亲却睡得很香,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入睡前黄香便来到床 榻边,用扇子扇父亲的床席和枕头,扇不断飞来的蚊子,直到席和枕头凉了,蚊子没了,才收起扇子,放下蚊帐,请父亲入睡。肌肤的舒畅伴着儿子孝心带来的精神的欢愉,做父亲的怎能睡得不香呢?

孝敬父亲的黄香其实才九岁,九岁的黄香已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难。母亲在他幼小时便羸弱多病,黄香渐大,母亲渐衰,不知从何时起瘦小的黄香担起了照料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黄香担负得太早,可对父母的爱也涌流得最浓烈。

母亲过世后,黄香又照料起父亲。

寒暑相易,冬天到了,砭骨的寒风将大地吹成个巨大的冷窖。贫寒的黄香家缺少暧屋的柴草,屋中奇冷无比。夜晚,奔波一天的父亲在棉被中因寒冷蜷起身子难以入睡。

这令黄香很难过,躺在床 上苦苦地思忖:怎样才能叫父亲舒适地入睡呢?

夜半,耳边传来父亲轻轻的鼾声。黄香借着透窗而入的月光侧目向父亲的床 榻望去,父亲已经很香的睡去。忽然,他觉得身上暧暧的,心中不禁豁然开朗,在凄冷的月光中绽开了笑脸。

第二天晚饭后,黄香早早地为父亲铺好床 ,脱下衣服钻进被窝中。

“你怎么睡我的床 ?”父亲奇怪地问。

黄香撒娇地:“想和父亲睡嘛。”

父亲疼爱地抚摸黄香的头。他想:儿子一定是想母亲了。

更鼓一响,父亲要熄灯入睡了。没等父亲吹灯,黄香跳下床 榻,将父亲拽到床 边。

“被褥已被儿子温 热了,”黄香说,“请父亲入睡吧。”说罢,黄香回身吹灭灯,跑到自己的床榻掀被睡下。

父亲恍然大悟,躺在被中,身子热了,心热了,两行热泪滚到枕上。

自古成大事者,一定是个孝敬父母的人。黄香长大后博学多才,人称“天下无双,江 夏黄香”。东汉安帝时,出任魏郡太守,时逢洪水为害,他拿出自己的俸禄赈济灾民,美名传遍全国。细细品来这一切不都源自他幼时“扇枕温席”的品质吗?

 

岳飞精忠报国

金兵攻城掠地,烧杀抢掠的消息不断传到相州陰陽(今属河南)岳飞的家乡。自幼习 武研读兵书的岳飞再也抑制不住报国杀敌的心,参加了抗金队伍。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操劳一生的母亲。临行,深明大义的岳母为让儿子安心杀敌,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你一生的志向就在这四个字里面了,”岳母说,“我的期望也在里面了。只盼你早日传来杀敌立功的喜讯。”

岳飞凭借他作战的英勇和韬略,很快成为抗金队伍年青的将领。

1127年,岳飞率岳家军渡过黄河,与义军的八字军联合攻打金军。战斗中,岳飞将金军大将拓跋耶乌抓下马来,惊得金军弃甲而逃。

1129年,为灭南宋,金军将领兀术率大军渡过长江 ,建康(今南京)、镇江 、杭州、越州、定海纷纷攻陷。贪生怕死的宋高宗一路逃命,亡命途中还想与金议和。岳飞难忍亡国的仇恨,率岳家军与金兵殊死激战,连胜六仗,将金兵赶到长江边。接着,岳飞又与韩世忠合作,韩世忠在镇江 黄天荡围住金兵十万,岳飞在建康郊外大败金兵,收复了建康。从此,金兵听到岳家军的名字便心惊肉跳。

1140年,为收复江 南失地,岳飞与儿子岳云率军渡过长江 ,到河南郾城,准备与金军决战。

这次决战非同小可,宋军胜,金军就会被赶过黄河;金军胜,宋军就会败退长江 以南,南宋朝廷便岌岌可危。

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决战,还将训练多年的战阵“铁浮图”、“拐子马”带到郾城。“铁浮图”就是铁甲骑兵,士兵和战马头戴铁盔,身披双层重甲,战马以皮绳相连,上阵冲杀,刀槍不入,像一堵铁墙横扫敌阵。“拐子马”就是轻骑兵,配在“铁浮图”两翼,当“铁浮图”冲乱敌阵后,“拐子马”便在乱军中驰骋冲杀。

金兀术怪异的战阵没有吓倒岳飞,他用极短的时间训练出一支使用长柄利斧和钩镰槍的队伍,来对付“铁浮图”和“拐子马”。

决战开始了。金兀术自信地令士兵吹起进攻的号角。在充满杀气的号角声中,“铁浮图”像山一样压向了岳家军。

岳飞下令擂起战鼓,战鼓震动了大地,令金军的号角变成了扰人的蝉声。一支步兵出现在岳家军阵前,手执长柄利斧和钩镰槍,怒目躬身,等着金军的“铁浮图”冲来。

两军冲撞的一瞬间,岳军兵士敏捷地钻入敌阵,飞快地挥斧砍战马的马腿,用钩镰钩马上骑兵的盔甲。皮绳连着的铁骑一匹马的马腿被砍断便倒下一片;穿着厚甲的金兵被钩镰槍钩下马站立不起,只等着岳家军砍他们的头颅。战场上金军被杀得血流成河,尸骨成山。

此战不久,岳家军在朱仙镇再败金军。金军草木皆兵,如丧家之犬逃到黄河北岸。宋军在黄河南岸军旗猎猎。岳飞豪情万丈地指着北岸鼓励将士:“我们要一直打到金人的老巢黄龙府,在那里开怀痛饮。”

金军上下哀叹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成了金国灭宋不可逾越的障碍。

可就在收复中原失地指日可待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害怕岳飞功高威胁到他的皇位,便在奸臣秦桧的怂恿下,连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班师”。

这哪里是得胜“班师”,分明是临阵撤军,拱手将收复的失地再送给金人。岳飞悲痛欲绝,愤然道:“十年努力,一旦付诸东流,收复各州,一朝全部丢弃。社稷(ji)江 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临安(南宋临时的都城)不久,便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入狱,1141年农历12月29日深夜,将岳飞毒死在风波亭。一同遇难的还有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

岳飞英勇抗战的爱国主义精神千百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取义成仁。“精忠报国”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毕生追求的美德。

 

司马光砸缸

天蓝了,风暖了,梨花开了,柳树吐出了嫩芽,孩子们的笑声也更欢快了。院子里充满了生机。

司马光和小伙伴们捉起了迷藏。院子里有假山,有大树,有藤萝架,有修剪整齐的灌木,哪儿都是藏身的好去处。

司马光看中了那口缸,圆圆的口,鼓鼓的肚,像尊弥勒佛横卧在假山下。缸口比他高,藏进去,谁也找不到。他扒住缸口,踮踮脚往里看。真令他失望,里面盛着满满的水。他不知这是大人们为防火准备的。他只好躲到柳树后面。

“瞎子摸到树,我也能跑,”司马光心里想,“谁也别想捉住我。”

扮蒙眼瞎的是个小胖墩儿,摸起人来憨态逗人。小伙伴们被逗得禁不住都显出身子喊起来,本应安静的院子一片喧闹。

“瞎子,瞎子,我在这儿!”

“瞎子”疯狂了,小伙伴们的喊声更大了。一个瘦瘦的小伙伴干脆站到假山顶上喊:

“我在假山上,你敢摸上来吗?”

真是乐极生悲。这个瘦瘦的小伙伴兴奋过度,脚下一滑,从山石上摔下来,正落到那个大肚子的水缸里。“扑通”一声,人便没有了踪影。

小伙伴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故吓呆了,俄而,院中响起一片哭声,唯有司马光跑到缸前想着救出落水的小伙伴。

把水放出来,他想到这是唯一的办法。怎么放?推倒缸?他推了,可推不动。

院中的哭声更大了。司马光听不到哭声,却隐隐约约听到缸里微弱的呼喊声。他知道,必须立即把水放出来,否则缸里的小伙伴会难受死的。他还没想到真正意义的死,但小伙伴的难受已让他着急。

情急中,他想到了砸缸,缸砸开了,水不就流出来了吗?

他飞快地在院中寻找石头。在墙下找到一块,可以让他勉强抱起来。他不再犹豫,抱着石头跑到缸前。一定是救人心切迸发出超人的力量,他竟将石头举过头顶,向缸砸去。

“通”地一声,缸被砸出一个洞,水突突地涌流出来。

小伙伴得救了。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而他这个儿时砸缸救人的故事却比他的史学著作更被人所知。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友爱互助,救人于危难的品质,在这个小故事中得到了印证。

 

杨震拒金

东汉荆州刺史杨震要改任莱州太守了。

他是悄悄离任的,若要告之下属,张扬出去,地方士绅、长老定要锣鼓喧天地领着四乡百姓送行,定要献上个“廉明清正”之类的牌匾,定要送上荆州的特产,甚至定要以盘缠之名送上银两。可他厌恶这一切。为官的以民为本,为百姓办的好事再多,也是为官的本分;如若接受了这名这物,不就成了以官为本的贪官了吗?

他和老仆只雇了一辆两轮的篷车,装上他的书箱衣物,坐上主仆二人还空了很大的地方。记得来荆州赴任时,也是这些东西,离任时未添物品很让他心慰。他曾对老仆说过,如果离开荆州时,车中东西多了,他就不是一个清官。

“你看,我的东西多了吗?”他问老仆。

“似乎还少了些。”

“那我是以清白之身离开荆州的了。”

车上传出主仆二人爽朗的笑声。

杨震本想简装赶路,不再惊扰任何人,可车到昌邑县住进驿馆后,县令王密就到了。

“先生到了昌邑,学生不知,未能远迎,罪过,罪过。”王密大汗淋淋地进屋便向杨震施礼。

“可你还是知道了。”杨震冷冷地。他很不喜欢官场应酬的恶习 ,更不希望看到王密也学会这些东西。

“是驿长禀报我的。”王密看出杨震的不快,“先生是我的恩师,到了我的辖地,我怎能不来拜见呢?”

杨震在荆州刺史任上时,见王密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做了昌邑县令。可杨震发现,当年那个英姿勃发的少年才子,如今也变得暮气沉沉了。

掌灯时分,王密又来驿馆拜会杨震,神色诡谲地在屋门外张望片刻后,关上了屋门。

杨震警觉地正欲责问王密,王密已从携带的布袋中取出十斤黄金悄悄地放到桌上。

杨震愀然作色。“这是干什么?”他喝问。

“学生的一点心意。”王密在杨震嗔怒的目光下有些慌乱了。

“你不知我为官的信条吗?”

“学生早知,可现在无人知晓。”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是无人知晓?”杨震强压着怒火,他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声音都变得颤抖了。

王密唬得不敢再说半句。

“王密啊,”杨震慨叹道,“我当年举荐你,是知你是个贤能之士;可如今,我不知你,你也更不知我了。”

王密听罢,羞愧难当,收起桌上的黄金退出了屋。

杨震在其身后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要改之啊!”

第二天,晨曦微露,杨震便上路了。他看看车上的物品,还是那样多,唇间露出了一丝微笑。

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便以“慎独”作为修身的准则。“慎独”,就是在一人独处的情况下依然严格自律,不做任何违背道义的事情。“杨震拒金”的故事便是对“慎独”最好的诠释。

的卢马害主不送人

起兵之初的刘备由于没有根基,被曹操追杀,只得带着关羽、张飞、赵云投靠了荆州的刘表。

张武在江 夏造反,刘表交 给刘备三万人马到江 夏平乱。两军对阵时,因张武的战马极其雄骏,引得刘备在阵前赞不绝口。一旁的赵云见主公喜爱之物在张武坐下,挺槍而出,直取张武,战不到三合,将张武挑下马来,随之将战马牵回,献给了刘备。

平乱凯旋,刘表看到刘备的新坐骑健骏超群,称赞不已。刘备正愁无以表达对刘表的感激之情,立即将马送给了刘表。

刘表骑上此马非常得意。他的部将蒯越懂相马之术,对刘表说:

“此马眼下有泪糟,额边生白点,名的卢,骑则害主人。张武因此马而亡,主公万不可乘。”

刘表细品蒯越的话,很相信,第二天便将的卢马送还给刘备。

刘备骑的卢马出城,被刘表的幕僚伊籍拦住。

“将军千万不可乘此马。”伊籍恳切地说。

刘备忙下马恭敬地向伊籍求教。

“我昨日听到蒯越对主公说,此马名的卢,乘之害主,因而今日主公将此马送还将军,将军怎么可以再乘它呢?”

“谢谢先生的指教,”刘备抚摸着的卢马头说,“可人生死在天,岂是马能左右的呢?”刘备不以为然,依旧骑上的卢马而去。

刘备的到来,引起了刘表的妻子蔡夫人和她的弟弟大将蔡瑁的不满,认为志高远大的刘备一定会将荆州占为已有,决定除掉刘备。

蔡瑁代刘表在襄陽宴请百官,请刘备赴宴。席间充满了亲和的气氛,百官纷纷向刘备敬酒。

自从伊籍指出的卢马的利害后,刘备与他便成了知已。此刻,伊籍乘向刘备敬酒时,边使眼色,边悄声说:“请更衣。”

刘备会意,借口上厕所,离开宴席。

“将军快逃吧。”伊籍到后园见到刘备后急切地说,“蔡瑁已备下刀斧手,就要下令杀你。”

刘备大惊,骑上的卢马,冲出襄陽西门,飞驰而去。

蔡瑁得知刘备逃走,立即带兵追杀。

的卢马快,襄陽城渐远。刘备正暗中庆幸,一条水急浪翻的河拦住了马头。河为檀溪,宽数丈,无桥可行。眼看追兵将到,情急中,刘备纵马下河,孰料仅行数步,的卢马的前蹄便陷到泥里。此刻,已清晰可见追兵在陽光下闪着白光的盔甲,转瞬间便要追到河边。

刘备拼尽力气,扬鞭打马,高呼道:“的卢,的卢,你真的要害我吗?”

奇迹发生了。受到鞭笞的的卢马突然扬鬃长嘶,从水中一越而起,就像腾云一般飞到了西岸。

刘备逃出蔡瑁的追杀,回到新野城。一日在市上见一位鹤骨仙风的先生吟歌走来,像是个贤达之士,便下马拜见。来者姓单名福,果然是个名士。刘备向单福求教平天下的大事,单福却指着的卢马说:

“此为的卢马,害主,不可乘之。”

刘备说:“此言已应验了。”

单福摆摆手:“的卢檀溪一跃是救主,但它终要害一个主人的。我有一个办法,将军将它赐给仇人,仇人被的卢伤害后,将军再乘就无妨了。”

刘备听罢,勃然变色:“先生明知的卢害主,却让我为自己之利送出害人。我不敢再请教你了。”

单福大笑:“我是在试探将军的心啊。将军果然是个有仁德之心的人,我愿辅佐将军了。”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是说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刘备“的卢马害主不送人”的故事体现了这种以博爱之心待人,崇尚诚信,蔑视欺诈,让社会充满温馨与和谐的道德风尚。

 

孔融让梨

夜风一凉,母亲需关窗睡觉时,孔融知道秋天要到了,后园梨树上的梨要熟了。

春天白白的梨花一谢,枝头上的梨苞便开始悄悄长大,秋风一起,那梨苞就变成了黄橙橙的梨。

谁也没注意梨苞的长大,可四岁的孔融看到了。他天天上后园,天天看梨树,天天感悟着树上梨苞的变化,直到有一天闻到梨的清香。

他开始知道什么是馋。仰头望着黄橙橙的梨,盼着掉到他的口中。可他很乖,父亲说,不到熟透不摘梨,他便等着,那怕唇角流出了口水。

梨终于都熟透了,挂在枝头,就像一盏盏年夜里的小黄灯笼,闪着诱人的光。全家都去摘梨,这天便成为孔家一年中最快活的日子。

一方小木桌摆在梨树下,一盆清香诱人的梨摆在小木桌的中央。

“吃吧。”父亲慈爱地对孩子们说。

可孩子们围在桌旁谁也不敢伸手,企盼的眼睛都瞅着母亲,盼着母亲挑选自己做第一个吃梨人。

懂规矩的孩子们令母亲很欣慰,她将希望通过目光在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停留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将希望给了孔融。她抚摸着孔融的头说:“我知道你从春天就盼着梨长大,那么就由你第一个挑梨吃吧。”

孔融笑了,笑得很甜,可当手伸到梨盆时犹豫了。他仔细地看过每只梨后,拿起一只最小的离开了小木桌。随后,孩子们一声欢叫,扑向了梨盆。

父亲被孔融的举动搞糊涂了,这孩子可是天天想吃梨啊。“孔融,你为什么挑了只最小的?”

孔融闪闪眼睛:“哥哥们年龄大,我年纪小,当然要吃小的了。”

“可是弟弟比你还要小啊。”

孔融瞥了父亲一眼,认为父亲很无知。“我是哥哥,当然要把大的留给弟弟了。”

父亲母亲都笑了,笑得比哪一年的摘梨日都开心。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让梨的故事讲来总令人感动不已,这是因为在小孔融的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谦恭礼让的美好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孕育了孔融优美的诗文,成就了他的文学事业。

 

张俭选布

辽国的圣宗皇帝御驾云州(今山西大同),他要在云州辖界的莽野山林中狩猎。所经之处,地方官员纷纷拿出所能搜寻到的最贵重的礼品奉献给皇上。可云州太贫脊了,实在无物可献。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两袖空空的云州节度使在圣驾莅临之后,不仅泰然自若,而且露出得意的神色。属下猜测,他一定手握宝器了。

“皇上,臣下无能,”节度使拜见圣宗说,“臣下境内无物可献。”

“难道连人都没有吗?”圣宗不高兴了。

节度使忙叩首道:“臣下正要禀告,新科进士、幕官张俭堪称大辽瑰宝,愿献于皇上。”

以人为宝,一句气话竟成了真,这是圣宗始料不及的。但这毕竟是个很新奇的事情,圣宗立即召见张俭。

张俭晋见,圣宗看他行止朴质无华,先喜爱了几分。接着,圣宗要他讲讲当前治国的紧要问题,张俭不假思索,口若悬河,说出三十余条。

就像久无收获的觅宝者无意中遇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圣宗看着眼前这个粗衣布履的年轻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对狩猎都失去了兴趣。他当即收下了云州节度使的这件“宝物”。

张俭能力超人,一路升迁,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云州幕僚时一样温 良谦和,依然像寒窗苦读时一样勤俭素朴。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饭只吃一种菜,俸禄只要有节余,就去周济亲朋故友。

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辽国国力日渐雄厚,奢侈之风也在朝野兴起,官员比着穿锦缎华服,可进宫后望着班前左丞相的粗布旧袍,总令他们忑忐不宁。

这种场面是很滑稽的,可了解张俭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讽喻下属官员,让他们摈弃奢华。

这年冬天出奇的冷,张俭上朝奉事,圣宗见他又穿上那件破旧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夹在张俭的棉袍上烙穿了一个洞作为记号,看他是不是总穿这一件,也好借此为他换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圣宗一眼看到张俭棉袍上的烙洞。他还是没换啊,圣宗不禁慨叹一声。

一连数日,张俭都穿着破棉袍上朝,圣宗忍耐不住了:

“张俭,你为什么年年总穿这件旧棉袍?”

“因为还能穿呀,”张俭说,“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每年天暖后将它翻洗干净,入冬取出穿上,抵御风寒与新袍无二,因而无需再换新袍了。”

“可朝中大臣都着华服,你身为丞相,却旧袍披身,他们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张俭向圣宗躬身施礼,礼罢,庄重地对圣宗道:“皇上授臣重任,是让臣辅佐皇上安邦定国。现在朝野上下奢华之风甚浓,再这样下去,就会伤及大辽国体。我身为丞相,只能有制止奢风之责,怎么还能随波逐流也学奢华呢?”

圣宗感动了,他更感觉到张俭这件“瑰宝”的贵重。国之幸也!他在内心呼喊着。

“丞相以国为重,甘于清贫,令天下人敬仰。”圣宗很想将赞美之辞都赐给张俭,但他还是决定实现他早已谋划好的计策。“可你的旧袍上有了一个洞,再穿上它有损朝廷的礼仪,还是做件新的吧。你现在就到内府库房,里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选取。”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何况是一片好意呢,张俭只好随侍者到内府。

很快,张俭捧着三端(古时的布帛长度单位)布回到殿上谢恩。

圣宗不解地:“张俭,内府库上没有锦缎了吗?”

“锦缎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

“那你为什么只选了这点点布?”

“臣已习惯布袍,做一件足已。”

圣宗听罢,长叹一气,感慨地:“天下为官者若都如张俭丞相以勤俭为本,国家何愁不强盛,百姓何愁不富足啊!”

 

 

供稿:市委办业务指导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