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2-10-17 信息来源:常德政府网站 浏览次数: 【字体: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胡丹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早上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交流的这本书叫《不抱怨的世界》。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觉得非常惊艳,封面上一张小小的卡片,卡片上的几个字让自己心羡不已,因为那几个字是:“优秀的人,都不抱怨”。

有两件事,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同意:1.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抱怨。2.我们过的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然而,形成抱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何会抱怨,我们以为抱怨能带来什么好处,抱怨是如何破坏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又要怎样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停止抱怨,为什么我们过不上我们想要的生活?而这些问题是威尔.鲍温(WillBowen)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及他发起的二十一天不抱怨运动要回答的。

按照韦氏辞典的定义,抱怨(complaint)有两重意思:表达哀伤、痛苦或不满,提出正式的控诉或指责。根据抱怨对象的不同,抱怨还可分成对自己的抱怨和对他人、外界的抱怨。

鲍温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抱怨,就和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样:我们察觉到抱怨会带来好处。许多抱怨涉及了从他人身上诱发特定的人际互动反应,例如同情或认可。比如说,人们可能会抱怨自己的身体健康,却不是因为真的觉得生病,而是病人的角色能让他们取得附带的好处,例如他人的同情,或是可以避开反感的事件。作者鲍温现身说法,讲述自己13岁参加中学舞会,因害怕邀请女生跳舞,转而抱怨自己太胖,女生是不会接受他的邀请的,从而引发同学们的同情并避开了这件害怕的事。自此他犯上了抱怨上瘾症,以后的日子,无论是工作上,还是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他都归因于他的体重。

我想做一个优秀的人,可是我经常抱怨!在卡片上面还套了一个紫色的手环,后来我终于明白手环的意义,以及为什么手环是紫色的了,并且我在看书的时候也将紫手环戴到我的右手上,我发现手环在我的手上移动了好几次,这除了说明我的抱怨,更说明知识的力量,因为它正在改变一个人。

其实光从内容上看,对于象我这种看过太多成功学、励志书籍的人来说,可能觉得都差不多,但从改变我的身心模式上来说,它很不错,因为在让我不知不觉的改变,那就是少抱怨,多做事。并且还提供了一个工具--紫手环,让我身体力行!

其实人在顺利时,当然想不起抱怨,但是当遇到困境,尤其是不公平的境遇时,能够不抱怨而把精力和智力放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业上不是很容易办到的,因此才需要不断的练习,我想这也是鲍温博士的初衷,并且我想他也经历过很多人的困惑,所以他赠予每个人的一个紫手环,“当你抱怨时,移动你的手环吧,直到你不再抱怨为止。”

我想可能有很多爱钻牛角的朋友会说,不抱怨是不是就让人们去接受现实,发扬阿Q精神,逆来顺受!如果你非要这么理解,我想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无话可说,因为你怎么想就决定了你会怎么做!

但我想作者的真实意图并不是这样的,他只是让你少抱怨,而更多地去找到积极解决这件事情的途径,因为他在书中举到一个电话局打错电话的例子,当他一遍又一遍接到骚扰电话的时候,他也想抱怨,但后来作者采取了更积极的方式,打电话与客服人员进行了正向地沟通,最终真正解决了问题。所以作者总结说,“我不必让血压蹿高……。我反而是找了个可以帮助我的人,解释我想要什么,而且锁定真正的焦点。你有权利得到你应得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要一直谈论这个问题,或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上面。你应该要从更高的层次来思量问题,看着它被解决。只要谈你的渴望,只要和可以解决方案的人谈。”我想这是作者要告诉人们不抱怨的本来意义,那就是不抱怨事情的本身,换一种思考,用更积极、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件事情。

链接到我们的工作中,其实也是同样的原理。相信许多年轻人和我一样,面对大大小小、零零总总的工作任务时我们总难免得要抱怨一下,其实我们更可以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因为不断地抱怨总会让人失去方向,不知到底真正应该去做什么。倒不如潜下心来思考如何去应对这些目标,有计划地去完成。要知道,常常抱怨的人通常是不受人欢迎的,人们总是更爱结交一些乐观开朗、处事积极的朋友。你的态度,也就是你内在思维的外在表现,决定了人们和你之间的关系。一个在办公室里散播阳光和喜乐的人,具有黄金般贵重的身价。“不抱怨”只是一把钥匙而已。在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借助这把钥匙,我们会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诸多层面,唤醒我们渴望已久的改变

成为不抱怨的人,将获得一份最重要的礼物,就是你对自己全身心的改变,你将活出让他人羡慕的样子,你将不断的超越自己,实现人生的价值。

 

供稿:市委值班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