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深处的震撼
——读《中国震撼》有感
龙传福
《中国震撼》这本书全名叫《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作者张铁为,现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全书250页,18万字。从整部书的脉络来看,这部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可以归纳为“怎么看自己”,告诉我们,中国确实强大起来了,而且中国的强大不是偶然,有内在原因可找。第二大块可以归纳为“怎么看别人”,特别是怎么看西方和西方模式,就是告诉我们西方的模式并不完美,这种模式的缺陷客观存在。我认为,每个人读完这部书,都会在内心对涉及中国的五个重大问题给予重新审视,甚至建立起与以前完全不同的理念。
一、我们的真实状况——中国是否真的变得强大了?书中告诉我们,从1979年到2010年,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还是按照官方汇率计算的。如果从购买力平价法来看,中国经济总量在1992年就超过了日本,在2009年超过了德国、英国、法国等12个老牌工业国经济总和,并能在2015年超过美国。虽然中国的人均GDP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如果把中国人的房产和土地算进去,这种差距将会明显缩小。因为中国人有很强的置业传统,比如瑞士的住房自有率只有36%,而中国上海的达到了75%,而且中国的农民普遍拥有土地,如果把土地和房产加进去,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很多机构和专家预测了中国经济赶超美国的时间,大概在2016年到2041年之间,可以说,经济学家对中国在本世纪中叶前赶上并超过美国持非常一致的态度。作者引用纽约时报的话说: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崭新的事实,就技术发展水平而言,中国的富裕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以及大连这些城市的现代化地区如今要比富裕的美国更加先进。高楼大厦的建筑风格更加有趣,无线网络技术更加尖端,道路和火车更加便捷美观。我很不愿意对我女儿说:你只有去中国才能看到未来。作者自己总结道: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
二、我们的弱点——怎么看待中国国内城市和农村的巨大差异?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我们需要细读中国。至少可以把中国分成两大板块来理解和把握。一个板块是“准发达国家”板块,另一个是“新兴经济体”板块。“准发达国家”板块包括整个沿海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唐都市圈等,人口大约3亿。这个板板已经具备了发达国家的一些主要特征,如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5-80岁,基础设施水平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商业繁华程度和生活方便程度也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按照购买力平价人均GDP达到1.5万到2.5万美元左右,人均教育水平也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整体科技实力强于一般发达国家。整体观察,这个板块内城市的总体水平已不低于南欧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板块包括其他地区和广大农村,人口大约10亿。这个板块的基本特点是:赤贫已基本消除,初中教育基本普及,主要传染疾病已被控制住,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大部分人有地耕种有房居住,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这一板块自然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比较突出,发展势头十分引人注目。今天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型的“准发达国家”板块和一个超大型的“新兴经济体”板块。前者的优势是现代经济、现代管理、现代研发、现代服务业,后者的优势是巨大的规模效应和成本效应,两者的结合某种意义上就是质和量的结合。这种结合就产生了1+1大于2的中国效应。用板块的概念来看中国,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真实状况,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认识从静态转入动态,可以看得更准确、更深入、更科学。
三、我们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怎么看待中国特色的经济模式?作者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了概括,主要就是三不,即不照搬西方,不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放弃自己的优势。具体来讲,有这么8个特点:一是重视实践。中国人把“实践论”放在首位,力求通过自己的“做”和“实践”来“格物”,来对现有的各种观念作出自己独立的评判。中国的改革总是从“试验”开始,改革措施先在小范围内试点,成功了再推广,然后再形成政策、法律,也正是这样,才成功避开了震荡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等经济改革中的重重陷阱。二是政府强势。过去三十多年,我们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比较中性的、强势的、有为的政府,从而具备了当前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行政组织能力,这从举办奥运会、世博会、应对金融海啸的过程中可见一斑。三是稳定优先。作者作过一个粗略的计算,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140年间,中国最长的稳定时间没有超过9年,只有最近30年,中国才实现了较为长期的稳定,也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四是民生为大。五是改革渐近。六是顺序差异。七是经济混合。八是对外开放。作者总结道,中国经济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回归实践理性,回归中国人慎思明辩、兼收并蓄、和谐中道、综合创新的传统。正像汽车+高速公路可以解决美国的交通问题,却远远不能解决中国的交通问题一样,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是得采取适合中国的办法。
四、我们成功的更深层次原因——怎么看待中国特色的政治模式?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非常重要,而政治话语的核心是理念。中国这种“文明型大国”的崛起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理念的过程。作者梳理出了当代中国在政治建设上的8大理念:一是实事求是。中国人从对事实的检验中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方面,苏联集权模式没有成功,西方民主模式也没有成功,因而决定大胆地探索自己的路,改革束缚中国发展的各种制度和做法,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成果,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并非发脾完美无缺,但在消除贫困和实现现代化方面,确实取得了比其他国家更大的成就。二是民生为大。美国从不认为消除贫困是人权问题,欧洲最多把消除贫困看作是消除享受人权的障碍,而在中国,这不仅是一个人权问题,而且是一个核心人权问题。中国人不仅这么想了,还这么做了,并将继续这么做。三是整体思维。西方哲学强调个体,中国哲学强调整体,两者应该互补共进。四是政府是必要的善。邓小平比戈尔巴乔夫棋高一着的地方就是他认为没有必要放弃强势政府的优点,而要对其进行改革并使之转型,从过去为实现乌托邦理想而奋斗的政府,转化为一个为实现现代化而服务的政府。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另起炉灶,重建一个新的政治制度要有效得多。五是良政善治。六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与选贤任能。七是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八是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
五、我们与西方的差异——如何正确解读并实施民主?作者在书中引用了马克吐温说过的一句名言:对于一个手只有榔头的人,他所看到的问题都是钉子。西方手里就只有一把榔头,他的名字叫“民主”。美国经常用这把榔头敲打中国,也敲打其他一些不听话的国家。从实际来看,采用西方民主制度的非西方国有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希望到失望的国家,如泰国、蒙古、菲律宾、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另一类是从希望到绝望的国家,如刚果民主共和国、肯尼亚、海地、伊拉克、阿富汗等。就算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其民主的品质与信誉也不能保证,商业化如铺天盖地的广告、庸俗化如一味讨好选民、金钱化如竞选费用昂贵,都令人叹为观止,连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坦承:竞选需要电视媒体和广告,这就需要钱,去弄钱的过程就是一个产生腐败影响的过程,拿了钱,就要照顾供钱者的利益。作者认为中国的领导人在处理民主时采取的观点是:无论什么制度,最终都必须体现在是否能够实现良政上,体现在自己人民的满意和认同之上。实现民主的最佳途径是由实质正义衍生出适合每个国家具体情况的程序正义。作者深刻地总结说: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的民主制度不是普世价值。在当今这个世界,国家治理早已不是一个民主与专制的简单问题,而更多的是一个自由与集中的辩证关系,自由和集中哪个多一点,都是国家治理的手段,关键是如何使得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中国震撼》的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学者,游历、观察了100多个国家,耗费数年心血,打造出这一震撼人心的著作。他以平和的心态、客观的观点、翔实的论据,让每一个读者内心产生共鸣:中国已经强大起来!未来的中国将更加强大!
供稿:市委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