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保持良好心态 注重修养身心

发布时间:2015-07-17 信息来源:市委办 浏览次数: 【字体:

市委常务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马业文

(根据录音整理)

 

  心态是社会百态的基础,信仰是修身的最高境界。现代人之所以焦虑浮躁,最主要的问题是心态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信仰缺失。党员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保持良好心态。

  第一,要保持谨慎的心态。“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因为一生谨慎,所以谈笑定荆州、三分治天下,最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唐代诗人杜荀鹤有一首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说的也是要时刻保持思想高度集中,特别小心谨慎。如何保持谨慎,我觉得主要是三条:

  1.要慎独。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说,慎独就是“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不做任何坏事。”慎独是一种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有一则“四知美誉留人世”的故事,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杨震传》,讲的是东荣太守杨震赴任途中,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为了感谢其举荐之恩,夜里带着十两金子来赠送杨震,并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里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清雍正年间有个廉吏名叫叶存仁,做了三十余年的官。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往往能遵守规矩,但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往往就要看慎独的功夫了。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当“双面人”,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头上三尺有神明。台上他说,台下说他。因此,我们要让慎独的意识,像影子一样伴随左右,做到有人没人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守如一。

  2.要慎微。慎微,就是要在细微之处保持警惕、警觉、警醒。慎微者方有大天地。民国元老于右任是大书法家,当时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片纸只字为荣。有一次他因不堪忍受有人随地小便的烦扰,挥毫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六个大字。有聪明人拿去经过剪裁、调整,装裱成“小处不可随便”的一帧条幅。原来难登大雅之堂的六个字,竟然变成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警世格言,一时传为民间佳话。《道德经》也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魔鬼藏在细节里,灾难也藏在细节里。小事不可小看,小节关系大节,小处着力方能成就大事业,小处疏失早晚会栽大跟头。我们党委办公室的同志,特别是值班室、秘书科的同志要特别注重细节,善于在细节上做文章,在细微处见精神,把每一件小事办好、办实,切实减少工作差错。

  3.要慎言。慎言,就是要谨言慎行。我们经常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能口无遮拦,这些都是经过历史检验,非常有道理的。毕福剑就是因为没有慎言,祸从口出断送了自己的事业和名誉。毕福剑出生于1957年,他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对共产党、毛主席是有真感情的,不可能真正仇恨共产党。他之所以出言不逊,我觉得主要是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巴,没有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我们市委办公室系统的干部尤其不能当大嘴巴,不能当包打听,话要“听在耳朵里,烂在肚子里”,切忌到处做“广播电台”。因为我们是领导身边的人员,是司令部、参谋部的一员,我们随意的一句话,别人就可能信以为真、无限放大,甚至展开联想,曲意歪解。

  第二,要保持敬畏的心态。人生天地间,必须常怀一颗敬畏心。敬畏是对权威力量和崇高事物持有的一种敬重和畏惧心理,是为人处世应有的一种清醒和自觉,也是安身立命必备的一条警戒线和安全阀。我们现在有的党员干部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因为没有敬畏,结果让自己翻了“跟头”,陷入到人生的“悲剧”中。

  1.要敬畏法纪。党员要敬畏党纪,公民要敬畏法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大的纪律是党章,我们必须敬畏党的章程,严格践行党的条规。当前,特别要敬畏中央的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和市委十项规定,不要顶风违纪。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要自觉遵法守法,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前几天,朋友发来一条微信,说四川成都有一个女孩在意大利留学期间,为了节省生活费,她利用当地公共交通系统的漏洞,经常逃票坐车。四年过去了,当她以优异成绩毕业,满怀信心开始求职之旅的时候,却遭到了各大公司不明原由的拒绝。最后一次被拒后,她终于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对方请她坐下,然后从档案袋里取出诚信记录,上面显示她乘坐公共交通有3次逃票记录,并告诉她他们是不会录用一个不诚信的员工的。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个诚信问题,还是一个对制度和规则的敬畏问题,不敬畏制度和规则的人迟早会翻大跟头。当前,我们党提出要依法治国,就是要增强人们的制度意识、规则意识,使整个社会走上法治化的轨道。

  2.要敬畏群众。敬畏群众的典范之一就是我们的全国道德模范、五届省人大代表陈建教。刚才我们听了他的报告,他这种敬畏群众、为民请命的精神,是我们学习和追赶的楷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敬畏群众就是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河南内乡县县衙内保存有一幅非常有名的抱柱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群众创造历史,这不是一句大话。封建官僚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有这样的情怀。延安时期,斯诺问毛主席:“什么是政治?”毛主席说,“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这句话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的阐明了“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这个大道理。但是,现在有很多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的将自己和群众对立起来,出现了很多雷人雷语。比如河南有一名官员就质问前来采访的中央广播电台记者“你到底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所以,他们最终也被人民和历史所抛弃。

  3.要敬畏权力。一位哲人说过,不要把权力当作乐趣来享受,如果把权力当乐趣你必定会跌入万丈深渊。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权力不容易。我们要敬畏权力、害怕权力。慎权用权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福祉,任性用权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灾难。对市委办公室系统的干部来说,目前我们可能没有直接的权力,但还是有一些隐性的权力,敬畏权力、正确使用权力,对我们同样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第三,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平和是一种心性的修养,是一种道德的涵养。平和的心态没有多疑,没有嫉妒,没有抱怨,没有恐惧;平和既体现为做人行事的一种外在尺度,又体现为立身养性的内在修养,平和对人生、对社会呈现一种境界,一种哲学。平和看似平常,实为超常;平和是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平和还是一种魅力。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洗尽铅华,皆是平淡。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咔叽布中山装,圆口布靯,出门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的老人。他就是国学大师、“国宝级“文学泰斗——季羡林,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老人,但是他却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在校园里,常常会有骑车经过他身边的学生向他打个招乎,只因心中的那份敬重。

  人生平和不容易,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修炼: 一是要有平常心。放平心态,大度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有大喜之际的宁静,大悲之际的稳健,闲云野鹤的悠然。不要每天悲悲切切,经常患得患失。二是要有平等观。秉持平等信条,尊天敬人,以礼相待。平等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们与人相处,特别是面对基层群众时,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更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三是要有平和相。持正守中,平易和蔼,说话做事让人如沐春风。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到了一定位置以后,很多就失去了平和相。最近有份资料就讲,南京原市委书记杨卫泽经常喜怒无常,无故骂人,以致于他身边的下属人人自危,动辄得咎。这样的领导最终只能成为孤家寡人。四是要有平安念。坚守人生底线,不踏红线、不破底线,相信知足常乐、平安是福。《圣经》上讲,私欲如果怀了胎,生出来的一定是罪恶。崔永元在小品中也自我调侃为什么得了抑郁症,主要是因为心眼小、想法多。叔本华说,“一切痛苦都来源于欲望。”动物知足不知羞,人是知羞不知足。我觉得守住平安,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在利益上、财富上、个人得失上要知足,在工作上、事业上要不知足。

  在心浮气躁、物欲膨胀的当下,捧着一颗平常心,确立一种平等观,保持一幅平和相,坚守一条平安念,虽然过得平平淡淡,但也过得平平安安。要知道,平淡是真,平安是福。

 

 

供稿:市委办政工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