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详细内容

保持良好心态 注重修养身心

发布时间:2015-07-18 信息来源:市委办 浏览次数: 【字体:

  ——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专题讨论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马 业 文

 

 

  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清宇秘书长的要求,我们今天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的专题讨论。由我和先友书记先作中心发言,大家再作讨论发言。

  我今天想以《保持良好心态,注重修养身心》为题作个发言。

  我们经常讲修身。修身是什么意思?修身就是修养身心。大家都知道刘少奇同志的名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第一个把儒家概念“修养”引入了我们党的民主生活。为什么我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提升个人修养,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心态。心态是社会百态的基础。如果社会百态发生了问题,就很可能是人的心态发生了问题。现在有的人为什么焦虑,为什么抑郁?主要是心态出了问题。我们的社会现在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的心态浮躁,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一炮打响、一举成名。为什么前段股市暴跌?可能有种种原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的贪心所致。《环球时报》上有一篇文章说:如果一个国家人人炒股,那这个国家的股市泡沫就会呈现。人人炒股,那不叫投资,叫投机。人人都在投机,股市能没有风险吗?这就是人的心态出了问题。心态不好会伤身。《黄帝内经》上说: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这四种不良的情绪,实际上是四种不好的心态,都会伤身。造成人们心态浮躁的最大原因,我认为是四个字:缺乏信仰。信仰是修身的最高境界。缺乏信仰,人们就会失去目标。一个地方要发展,必须要有目标;一个人要成长,必须要有信仰。像刚才给我们作报告的陈建教同志,他就是真正地相信党,真诚地热爱党,真情地维护党。大家都知道南京的雨花台,那是国民党反动派专门杀害共产党人的地方,那里埋了十万烈士。这十万烈士,其中60%的人或出身豪门,或出身殷实家庭,都受过良好教育,并非每个人都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才揭杆而起。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这些家境富裕的殷实子弟义无反顾地走向断头台?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现在社会心态不好,主要是缺乏信仰,根子在这里。

  这是我为什么讲这个题目的一点基本想法。我认为,领导干部修养身心,要保持三种心态。

  第一,要保持谨慎的心态

  我们经常讲“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不仅仅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一生功业,靠的是什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谨慎。晚唐诗人杜荀鹤有一首诗叫《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说的是慎与不慎的辩证关系,非常有哲理,值得大家深思。那么,在哪些方面我们需要谨慎呢,我觉得:

  一要“慎独”。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里专门讲了慎独问题。他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事无不可对人言”,“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他的工作经得起检查,绝不害怕别人去检查。”现在有很多人不是这样。这两年倒下的一百多名部级干部,往往是前天还在台上唾沫四溅地讲“反腐倡廉”,第二天就不声不响地锒铛入狱。他们是双面人。我们不要当双面人,我们要把慎独当作一种操守、一种品格、一种风骨,让慎独的意识像影子一样伴随左右,做到有人无人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历史上有一则“四知美誉留人世”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后汉书·杨震传》。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时,从前他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正做昌邑县令,王密深夜到访,送金十斤。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怕被人知道才不敢收,劝道:“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闻言十分羞愧,遂携金而去。清朝还有一个“畏己知”的故事。雍正、乾隆年间有个叫叶存仁的官员,做了三十多年的官。有一次他离任时,僚属们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到明月高挂,来了一叶小舟,船上载有许多礼品,原来是僚属们临别赠礼,故意等到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这两则故事,讲的都是“慎独”,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二要慎微。慎微者方能有大天地。慎微,就是要在细微之处保持“三警”:警惕、警觉、警醒。爱书法的都知道,民国元老于右任是一位著名书法家,他的作品一字难求。据说于右任在他办公场所的后面经常发现有人小便,就拿一张纸写了“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叫人贴在墙上。有个很聪明的人见到后如获至宝,赶紧小心翼翼撕下,把几个字剪开重新拼接,改成了“小处不可随便”,在书法史上传为佳话。小处不可随便,这话多么精彩啊,讲的就是慎微。小处不可随便,意思是小事不能小看,小事要谨慎。小处着力方能成就大事业,小处疏失早晚会栽大跟头。《道德经》上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都是讲的要重视细微。管理学上有句话叫“魔鬼藏在细节里”,我们做办公室工作的人尤其要记住这句话。很多灾难性的事故就在细节里。我们搞服务的同志,特别是值班室、秘书科等部门的同志,要特别注重细节。有时候小处一随便,就可能大祸临头。

  三要慎言。我们经常说,要谨言慎行,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不能口无遮拦。这些话经过了千百年的检验,是有道理的。我们做办公室工作的人,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在这一点上更要注重它,坚信它。大家知道毕福剑的事。毕福剑是五七年生人,像他这样年龄的人,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应该是有感情的。你说他真有多恨毛主席、恨共产党,可能吗?离开了党的怀抱,离开了中央电视台这个平台,他毕福剑能有今天的成就吗?你看现在的毕福剑,离开了中央电视台,就什么都不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言语不慎,祸从口出,现在后悔都迟了。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当“大嘴巴”,不能当“包打听”。特别是办公室干部在领导身边工作,听到的可能多一些,有些话听到就听到了,听在耳朵里,烂在肚子里,不要到处当“广播电台”。到处当“广播电台”的话,你还能在领导身边工作吗?把话讲出去,别人会说,这是市委办的讲的,书记身边的人讲的,就会信以为真,就会无限放大,就会展开联想,甚至曲解你的意思,负效应成倍增长。

  第二,要保持敬畏的心态

  “敬”是尊敬,“畏”是害怕。敬畏是对权威力量和崇高事物持有的一种敬重和畏惧心理。人生天地间,必须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它是为人处世应有的一种清醒和自觉,是安身立命必备的一条警戒线和安全阀。不要什么都不怕,不要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权威力量是什么?对于我们这一级组织来说,中央、省委、市委就是权威力量,必须要敬畏;对一个单位的干部来说,单位的党组织就是权威力量,每一名干部都要敬畏,道理是一样的。崇高事物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事业,我的理解,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的大事业,我们都要怀有敬畏之心。具体说来,我们还应该敬畏三样东西。

  一要敬畏法纪。“法”是法律,“纪”是党纪。公民要敬畏法律,党员要敬畏党纪,我们都要敬畏法纪。我们最大的纪律是什么?是党章。为什么这次“三严三实”教育活动要求原原本本地学党章呢?因为党章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必须要敬畏的。当前尤其要遵守的党纪还包括中央的八项规定、省委的九项规定、市委的十项规定等等,不能脚踏红线,不能突破底线。我们要敬畏法律。每个公民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管束自己的一切行为,要遵法守法。我前天在微信上看到一个故事。四川有个女孩子是个“学霸”,在意大利留学,但她家庭条件不怎么好,意大利交通费又很贵,乘火车从罗马到米兰要花费700元人民币。很快,她发现了当地公交系统的自助售票存在漏洞,于是在留学的几年时间里,她经常逃票,基本上没有买过票。毕业后,由于她成绩优异,形象也不错,就去一些意大利的公司应聘。但每次笔试顺利通过,到面试时,都被这些公司婉言相拒。一次次相同的失败,使她既焦急又愤怒:“我这么努力,为什么得到这样的结果?”一家公司的考官对她说:“我们查了你的信用记录,发现你有三次乘车逃票被处罚的记录。第一次逃票是在你来我们国家后的第一个星期,检查人员相信了你的解释,因为你说自己还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统,只是给你补了票。但在这之后,你又两次逃票。这证明了两点:第一,你不尊重规则,你善于发现规则中的漏洞并恶意使用;第二,你不值得信任。所以我们不能雇用你,可以确切地说,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你可能都找不到雇用你的公司。”这个故事所说的道理,不仅仅是个诚信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规则的敬畏。不敬畏规则、不敬畏法律的人,你即使本事再大,一定会栽大跟头,一定会吃大亏。

  二要敬畏群众。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群众对立起来,网上不是经常曝出“雷人雷语”吗?有个官员居然质问“你是为党说话还是为群众说话?”说出这样的“雷语”,就是完全把党和群众对立起来了。清代有一幅著名的对联,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康熙年间河南省内乡县知县高以永写在县衙的一副抱柱联。这话写得多生动啊,还是个封建官吏写的,我们共产党人是不是更应该有这样的情怀呢?“群众创造历史”不是一句大话。毛主席有一句非常生动的话,斯诺问他什么叫政治,他说:政治,就是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毛主席依靠的就是工农大众。不靠群众,共产党能打得天下吗?非洲人有一句名言说得也很好:如果你想走得快,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一群人走。一群人走,就是和群众一起走。

  三要敬畏权力。我们当领导干部的都握有权力,权力是把双刃剑。连赫鲁晓夫都说过:不要把权力当作一种乐趣来享受。你如果把权力当作一种乐趣来享受,必定会跌入万丈深渊。在权力面前要敬畏它、害怕它,要慎权用权,不要有权就任性。权力不可任性,一任性,带来的就是灾难。慎权用权,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福祉;任性用权,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灾祸,这是非常明白不过的道理。我们在座的干部,可能没有直接掌握分配资源的权力,但是有隐形权力。对权力的敬畏,我们都要自勉共勉。

  第三,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平和,是一种心性的修养,更是一种道德的涵养。一个人有平和的心态,他就没有多疑,没有嫉妒,没有抱怨,没有恐惧。平和,既体现为做人行事的一种外在的尺度,又体现为立身养性的一种内在的修养。平和,对人生、对社会呈现的是一种境界、一种哲学。平和看似平常,实为超常。平和就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就是在应该生气的时候不动声色,有闲云野鹤般的悠然,在大喜的时候宁静,在大悲的时候稳健。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保持平和的心态,一要有平常心。就是要放平心态,大肚包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每天怨天尤人,患得患失。二要有平等观。就是要秉持一种众生平等的信条,尊天敬人,以礼相待。平等观不光是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里,平等也是重要内容。我们和任何人相处,都不要认为自己了不起,不要处处显得高人一等。特别是对待群众要谦虚。我们经常说,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能人,到处都有英雄。把自己看得太高太重,你就很难与别人交融。要用平等的观念去对待人,做到不卑不亢。三要有平和相。要让人觉得你持正守中、平易和蔼,和你在一起相处如饮甘露、如沐春风。四要有平安念。就是心里要有平安的念头,不踏红线,不破底线,相信知足常乐、平安是福。动物是知足而不知羞,人是知羞而不知足,知足是动物的长处,不知足是人的短处。知足与不知足,两者应该是这样的关系:在利益上、在财富上、在个人得失上,人要知足;但是在事业上、在工作上,要不知足。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有这种境界、这种姿态的人,就是平和的人。平和还是一种魅力。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有魅力的人是平凡的,是平常的。

  总而言之,在心浮气躁、物欲膨胀的当下,我们要捧着一颗平常心,确立一种平等观,保持一副平和相,坚守一条平安念,虽然我们过得平平淡淡,但是我们过得平平安安。要知道,平淡是真,平安是福。

 

 

 

供稿:市委办业务指导科

 

分享到: